□ 马凤华 袁诚
1984年,来自天津小站镇的张文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工资与福利俱佳,常令旁人羡慕。但数年后,他不顾全家人的反对独自远行,创业西北。
据新金融观察报报道,那是一段“不安分”的故事,放弃“铁饭碗”投身茫茫商海,他辗转兰州、西安等地,用10年时间出去“闯一闯”。为了攻克一个项目,他用近7年的时间打磨,最终收获汉中市城市天然气特许经营权,投资4亿多元,成功将天然气引入汉中乃至整个陕南和秦巴山区。现任陕西新希望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省天津商会会长的张文安是津商“走出去”发展的个案之一。
其实回顾历史,天津民营企业在百年前就“走出去”发展,缔造了“赶大营”的传奇故事。中国近代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移民大潮。津商“赶大营”无疑也是一次人口大迁徙。其中,闯关东是山东人为了生存到东北去谋生;走西口是山西人为了避难到内蒙古去谋生;而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肩挑货担,背着竹篓,远赴西北边疆,随军经商,成为津商“走出去”的早期代表。
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主任庞金华说,异地天津商会应充当起在外津商创业人员思想上的向导,经营中的帮手,发展中的参谋。吸收当地文化精华,形成异地天津商会自身的特色文化,增强津商可持续发展力,逐步建立起津商全国网络。
日前,首届异地天津商会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以此为开端,全国津商网络雏形初定;而依托绵长的津商文化,津商群体颇具特色。
午宴上,上海市天津商会秘书长李相玲、陕西省天津商会秘书长高双利陆续离开座位,现场演绎一段段优美的美声唱段。安坐一隅的通辽市天津商会秘书长刘学通此时也按捺不住,即兴说了一段书,顿时掌声四起。这是首届异地天津商会座谈会的午间时刻,再平凡不过的饭席竟被数十位津商“吃”成了一场曲艺争鸣的文艺现场。或许,这便是津商的独特之处。浸染于曲艺文化的天津商人聚在一起,总能找出几个麦霸或书画家,这种氛围令身边不善言辞的人也跟着“唠嗑”。
百年前,津商曾走遍西北边疆,创下丰厚家业;而今各方津商仍在征途。截至目前,津商已在广东、上海、海南、陕西、新疆等十余个地区成立了天津商会,津商会员企业超2000家,一批低调做事的津商企业家队伍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