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陶华碧
中国经典“老干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有商界人士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它最大的意义是提高了华人对辣椒的接受度和依存度,改变了华人的口味。”

  □ 汪静赫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的头像,已然成为经典,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2012年3月,一张陶华碧出席两会的照片被疯传,网友惊呼:“吃了‘老干妈’那么多年,终于见到真人了。”

  某地海外留学生票选“我的女神”,“老干妈”以绝对优势成为第一名。

  这绝不是虚构。

  许多中国人的餐桌上,都有一瓶熟悉的“老干妈”辣椒酱,瓶身上印着的“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的头像,已然成为经典,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在时下最火爆的微博上,关于“老干妈”的搜索结果是60多万条,而且以平均每10分钟左右的速度在更新。这些微博大都图文并茂,因为网友要秀的是用“老干妈”辣椒酱做的饭菜。

  与此同时,关于陶华碧的搜索结果也超过了20多万条,当然,她的名字必然跟“老干妈”挨在一起。

  上世纪70年代,20多岁的贵州人陶华碧身处外乡,因为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自己做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1989年,42岁的陶华碧在贵阳龙洞堡搭了个路边摊,专卖凉粉和冷面,起名“实惠饭店”。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们。陶华碧对家境困难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孩子们开始叫她“干妈”,“老干妈”的称谓由此而来。

  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一天,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沿街发现每家的凉皮生意都非常红火,而共同原因是——都在使用她做的麻辣酱。

  1994年,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陶华碧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成了“老干妈”最初的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很多人甚至专程来买陶华碧做的辣椒酱。

  1994 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

  陶华碧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

  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受其照顾的学生们都参与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1996年8月,49岁的陶华碧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品牌名就叫“老干妈”。

  “老干妈”的味道从此走进更多中国家庭的餐桌,商标上的陶华碧头像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熟知。

  如今的“老干妈”,3年缴税8亿元,实现31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带动200万农民致富。陶华碧把一瓶5块钱的辣椒酱做成与茅台齐名的品牌,据说,她每天卖出130万瓶“老干妈”。

  在陶华碧的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喊她“老干妈”,公司2000多名员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结婚她都要亲自当证婚人。“老干妈”的管理团队,大概是中国目前大型企业中最神秘的一支,陶华碧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访。

  这就是“老干妈”的传奇,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她如此普通——但又如此“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