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蘑菇街运营法则:快速试错 放慢商业化步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从2011年情人节正式上线,到2012年2月网站注册用户超过600万,定位于女性购物社区的蘑菇街在一年时间内吸引了数百万名用户。

  

  蘑菇街CEO陈琪认为在蘑菇街漂亮的增长曲线背后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快节奏地进行试错,产品方向大致靠谱后再进行资源投放;另一个就是以数据决定商品的排序,而不要过早让社区充满商业化元素。

  

  快速试错

  

  蘑菇街自2010年开始筹备,第一阶段的用户积累和社区构架是在之前创业积累上完成的。

  蘑菇街试运营时,陈琪和团队成员每人注册了10多个ID,还分别为每一个ID赋予了年龄、职业、性格等,只要看到有新用户进来,立马会有数十个ID出来和你打招呼、聊天,“这个网站人气蛮旺、聊起来也不生疏,这一看起来有趣的运营方式帮助蘑菇街积累了第一批核心用户”,陈琪回顾。之后蘑菇街的飞速成长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团队快速、大胆地试错。

  陈琪坦言,有很多产品和运营思路不是想当然就可以判断是否符合用户喜好,因此团队要极富执行力、快节奏进行试错,在看到方向比较靠谱之后团队才有底气投入资源来进行推广。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蘑菇街上线后一个月陈琪看到了Pinterest的“图片墙”,兴奋地认为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平衡商品信息量和用户浏览体验,因此团队当天晚上就开始尝试,到第三天蘑菇街的“图片墙”正式上线。

  到2011年5月,业内知名投资人王功权私奔的新闻受到高度关注,蘑菇街趁势做了一个以私奔为主题的小游戏,借助官方微博等多个途径的传播,迅速吸引眼球,其注册用户也以每天超过1万人的速度连续多天增长。

  

  数据驱动

  

  在海量的用户和商品信息流背后,蘑菇街的运营团队每天都在充当着那双“看不见的手”,以对商品进行分类和排列,主导这些的并不是蘑菇街与线上卖家之间的合作,而是客观、严谨的算法。

  陈琪认为,目前蘑菇街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商品的排序和推荐上。不过,蘑菇街也有一群自称“小编”的成员会对整个社区的格调、氛围做宏观上的把控,并对社区中的时尚达人、资深用户等进行区分和推荐,这不仅可以维持蘑菇街整体的基调,也能够有效激励用户、提升用户黏性。

  更重要的一点是,蘑菇街在早期没有过多考虑与卖家一端的合作,“我们不用担心每天用户分享的商品数量和质量,目前,蘑菇街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纯买家聚集地,其中难免有卖家进入发布信息,这部分的信息量约占整个发布信息的半数,我们需要花费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去鉴别哪些是广告帖、哪些是机器人发布的垃圾信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做好社区和产品。对于同卖家的合作,暂时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合作方式我们希望是以更好的方式来引入”。

  

  与电商生态环境匹配

  

  陈琪希望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蘑菇街可以成为女性线上购物的重要入口。但有数据显示,目前蘑菇街90%以上的流量都导向了淘宝平台,每日为其带去的交易额高达数百万元,似乎除了淘宝之外,蘑菇街与其他线上购物渠道还有一段距离。

  对此,陈琪的看法是虽然自己在淘宝学习成长多年、对淘宝的体系相对熟悉,但目前蘑菇街的流量导向现状只是反映了目前国内电商领域的竞争格局,“从市场份额来看淘宝确实一骑绝尘,但可以看到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商发展起来,蘑菇街还会同更多的B2C进行合作”。

  (摘自《DoNews》 向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