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巴曙松:如何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关键在放松金融业准入管制、加大金融创新

  □ 孙 华

  

  当前,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我国小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日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分析了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并就金融改革可能的突破口发表了看法。

  

  基础设施投资

  对融资形成挤压效应

  

  2008年底到2009年启动的4万亿刺激政策,实际带动的总投资远远不止4万亿,这些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对货币信贷的投放格局带来明显的影响。这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比较长,所需要的资金规模比较大。从具体的时间分布看,2008年底到2009年通常是这些大型项目的开工时期,开工时期所需要的资金量不是很大,真正进入建设时期则需要的资金量就相对更大。从政策周期的角度看,这些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到建设期的时期正需要更大量资金投入的时候,基于抑制通胀等政策要求开始的金融紧缩,相应降低了金融部门的资金投放。 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在紧缩时期的本能反应,首先就是保证那些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

  2011年7.5万亿的信贷投放中,应当有相当比例是投向前期已经开工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相比较来说,这就使得留给实体经济和小企业的资金就相对较少。

  同时,2011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促使房地产企业到民间融资市场以高利率融资,拉高了民间融资市场的利率,也直接导致原来主要依靠民间融资市场获得资金的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上升。

  

  依赖数量工具

  加大融资难度

  

  因为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这一轮金融紧缩过程中,比较多地是依赖数量工具,特别是调整存款准备金,而利率实际上调整得较少。在物价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出现了持续的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加剧了银行体系的可贷资金的供应压力。

  在实际利率为负值的条件下,对于有限的信贷规模的追逐会更为激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机构能够拿到这些信贷资金呢?当然是一些游说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这种主要依靠提高存款准备金并保持低利率水平的政策组合,实际上是有利于大型企业的。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如果是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并提高利率水平,实际上对小企业相对有利,因为这些小企业从市场上融资的资金成本更高,银行体系的利率有限幅度的提高对其影响不是太大。

  

  准入管制

  客观上提高了融资成本

  

  从小企业本身来看,这些企业本身具有规模小、经营状况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弱、从历史数据评估看贷款违约率相对高,同时从银行的信贷文化看缺乏银行通常需要的合格抵押品等,这促使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提出更高的风险溢价。但是同样更值得重视的是,金融业的严格的准入管制,使得面向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在民间融资十分活跃的2011年,主要面向小企业的小额信贷公司在2011年11月末共有4144家,贷款余额3700亿元,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小贷公司2011年的具体经营状况看,小贷公司2011年的亏损面稳定在8.5%,远低于工业企业11.2%的比例。民间融资相对活跃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西藏新疆等的小贷公司亏损面在4%以下。其实,不仅小贷公司,从整个金融机构的分布看,在小企业较为集中的中小城镇,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十分有限,市场竞争不充分,从而使得小企业贷款利率相对较高。

  实际上从整个银行业的利差水平看,中国商业银行的总体利差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并不明显偏高。以花旗银行等10家境外银行和工商银行等5家境内银行为样本的比较分析显示,境内银行平均净息差约为2.6%,较境外银行低0.3个百分点。因此,需要关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利差水平高低问题,更应当是放松管制以促进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的提供以及促使竞争更为激烈来降低成本的问题。

  

  金融创新利于降低

  对小企业融资的挤压效应

  

  从上述分析的逻辑可以看出,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培育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金融创新,有利于降低大企业对小企业融资的挤压效应,而维持宏观经济的运行平稳,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也是对小企业的经营有利的。

  在具体的金融政策工具角度看,更多地依靠利率汇率等市场化的相对透明的可预期的政策工具,更有利于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降低面向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的准入管制,形成市场化的面向小企业的竞争环境,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也都有利于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当前,仅仅批评和关注银行利差水平高低是不够的,放松管制对改善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