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燕平
2011年对基民来说是不堪回首的一年,64家基金公司的971只基金产品累计亏损超过5000亿元,仅次于2008年。今年以来,虽然行情持续回暖,但基金的总体业绩却依然跑输大盘。基金的业绩如此惨不忍睹,然而,基金公司却没有一点羞愧之心,不但管理费用分文不减,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管理人报酬也没有减少,有的甚至反而提高。有媒体称,有的基金经理的收入已直逼华尔街高管的收入。
基金经理的收入为何居高不下?业内的说法是,基金行业发展太快,人员配套跟不上。也就是说,基金管理人才稀缺,你不给高薪,人家就会跳槽。然而,看看基金的总体业绩,你就会觉得,所谓的基金管理人才稀缺有点可笑。以他们的“战果”,不要说资深股民,就是许多普通股民,实战水平恐怕都不一定会比他们逊色。
基金业不是缺人才,而是制度缺失。在许多基民或股民的心目中,听得最多的要么就是基金业被揭老鼠仓、内幕交易,为了一己私利而坑害众多投资者利益,要么就是屡屡陷入“88魔咒”,对行情判断往往成了反向指标。调研时走马观花,结果重仓股成了“地雷股”频频暴跌。
基民们不需要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马谡,更不需要没有责任心的掌门人。如果基金公司实行基金经理的责权利相统一,就像现在有的私募基金淡化固定管理费,将费用与业绩捆绑挂钩,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基金业的春天或许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