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垄断不破,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志勇

  

  连日来,代表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热议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深化改革,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人们期盼的是如何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改革内容很多,如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价格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司法改革、教育改革、政府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等。但我们发现,代表委员关注的已不仅仅是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而更关注的是改革向哪里深入,改什么?或怎么改?而且我们还发现,代表委员所关注的改革或敏感的话题,几乎都是深化改革中所涉及到的焦点和难点。

  3月 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加天津代表团审议时说:我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明显加大,许多难题需要破解。

  显然,仅靠单兵突进的改革办法已无法解决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启动综合性的改革,但综合性的改革显然要有轻重缓急,要有重点,要有突破口。我们看到,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改革时,尤其是谈到政府改革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切入的,一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另一个就是要维护法律的权威。这说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不民主的问题,也存在法制权威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的问题,正是这些现实的问题存在,所以需要政府去治理这些问题。当然,这是从改革的全局和综合性的改革而言的。

  但如我们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言的话,目前市场经济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其关键的难点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还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或是说行政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制约着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看到,政府的权力该放的没有放,该分的没有分,该剥离的没有剥离,不该管的,或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仍然“手忙脚乱”。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可能正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当前改革最大的阻力,可以说就是来自既得利益的格局,而政府自身的改革阻力也正是来自政府自身。我们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是与科学发展、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或是相背离,或是说行政权力的配置结构及部门利益格局的相互冲突,以及相互争利。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明确提出:我们在解决利益格局影响改革的问题上,首先是要从我们执政的党和人民政府头上开刀。

  显然,汪洋深知改革的深化所在。这让我们想起两会之前,温家宝明确提出,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则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而在垄断中,我们不能回避的是行政的垄断,民营企业形象提出的“玻璃门”“弹簧门”,指的是什么?其本质就是行政垄断。当然,如我们把垄断的视野放宽一些的话,还有央企的垄断,如石化、电信、电力等国有企业的垄断,还有银行的垄断,如“跑路潮”、集资案和高利贷等都是这个垄断所导致的怪胎。

  而垄断不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就无法完善。尤其是我们的行政部门或政府权力部门,不放权,仍是按照审批型和管理型运行,而不是转变成服务型的政府,而仍然是对微观经济进行“津津乐道”干预的话,其实已完全背离我们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改革没有回头路。其实当我们重新去梳理和领会自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以及2006年3月6日胡锦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海代表团的讲话,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等等。

  平等、公平,建立公正法治的市场经济,其实都很明确。只是我们停滞了,只是我们在改革的利益格局上又不适应了。不适应,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垄断的形成。垄断不破,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而打破垄断,就得来真格的了。

  学者视点 XuezheShidian

  市场经济 需要民企也能成为科比

  □ 吴木銮

  

  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更多像科比一样能成为主力的民企,而不是由国企一直充当着核心球员。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将国企与NBA的明星球员科比相提并论,引来很大争论。他在回应“国进民退”争议时提到,“国企和民企这是组成了一个中国代表队,就像美国篮球一样,湖人能缺了科比吗?没有鲁冠球能有一汽二汽吗?没有河北160多家民营企业做配套能有东风企业吗?”他还提出,大企业背后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因此,国企和民企不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科比与国企的最大区别在于“科比又不是裁判的长子”。还有人调侃:“科比运球时,没有禁止别人抢球;科比投篮时,没有禁止别人盖帽,而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却全有”。

  “科比论”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国企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而民营企业像是那些为东风企业提供配套设施的企业。这样的观点早已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宪法最早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而1999年的重大修订则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条款的变化很清楚表明,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不是处于从属地位。当时的修宪被认为是我国社会经济上的重大变革,也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奠定重要基础。

  十几年前,有一种说法是,要增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就要拥有一些举重轻重的企业。比如日本有六个大型企业集团,而韩国拥有十个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因此,我国需要扶持一些大型企业组成国际“舰队”。“科比论”其实还是“舰队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旗舰,民营企业为辅,打造一个体现国家竞争力的团队。

  时移境迁,今天,“舰队论”已经过时。如韩国的“大企业政策”,便让韩国民众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韩国大商社的模式一度被认为是韩国经济奇迹的源头。在国有控股银行的鼎力支持下,这些大商社疯狂地对内及对外扩张。大商社在国内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也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了大量的“地盘”。遗憾的是,在预算软约束之下,大商社的净资产负债率出奇的高。今天韩国对大商社模式的弊端已心中有数。

  诚然,面对不同的竞争领域,国企和民企不是对立关系,但国有企业的一味壮大不仅威胁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从根本上威胁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这是因为,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实际竞争力并不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消耗大量的金融资源,而民营经济却在市场浪潮中艰难求生。

  即便以组建“国家队”的视角来看,民企也不应被置为“板凳球员”的从属地位,毕竟,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更多像科比一样能成为主力的民企,而不是由国企一直充当着核心球员。

  (作者系香港学者)

  专家观点 ZhuanjiaGuandian

  经济减速了,投资也该换挡了

  □ 袁钢明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但去年以来,投资增速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四万亿”的刺激政策不可能再来一次了,在此背景下,今年宏观经济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才能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对此,笔者分析认为,经济增速面临着四方面挑战:

  第一,货币政策过度紧缩,今年的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4%,这一增速是非常低的;第二,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新开工项目以及中央预算投资的项目都是负增长;第三,受家电、汽车等鼓励政策的退出,消费增速也受到影响;第四,从国际看,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对我国出口造成很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今年出口增速在10%左右,与去年相比,下滑了一半。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面临着通胀和经济增速双双回落的局面,这是景气下落的一个表现。综合以上因素,从严峻的角度考虑,中国经济增速今年有可能会下滑至8%左右,甚至或会跌至8%以下。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今年出口低迷,投资和消费也不容乐观。尤其是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投资,去年以来回落趋势很明显,第四季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房产调控政策、中央大项目投资的结束、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后的收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去年以来,中央项目投资出现大幅回落,由此前的40%-50%的增幅下滑到现在负增长,但地方项目投资却仍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项目投资20209亿元,比上年下降9.7%;地方项目投资281724亿元,增长27.2%。

  对此,一方面,去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投资仍保持较高热情;另一方面,地方投资其实带有很强的市场性,总能根据市场寻找产业发展空间。

  为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应该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战略新兴产业或是好机会。此外,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应重视对铁路、农田水利等大型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

  笔者认为,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是接近民生的,以消费为优先的。从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和投资,是一种良性的,而且是投资直接就能产生效果。因此,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应转向以消费为导向、以民生需求、国内需求为导向的产业结构上来。

  以前国家总是强调扩大内需,内需包括了投资和消费,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强调了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背景下,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必须下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扩大消费,将消费变成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方式。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层观点 GaochenGuandian

  给民企更大发展空间

  

  □ 黄孟复

  

  留给民企更大空间,做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过去一年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取得现在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中央正确决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还可能更加严峻,为了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国有经济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要有进有退,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我们的经济活力就可以迸发出来,经济的效益就会大幅度提高。

  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从竞争性行业有序地退出,是国有资本和国有经济调整的一个方向。我看了一下财政部关于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中央的国有资本经营总共收入800多亿元,相对于庞大的国有资本而言,这个收益相对较低,而在收益中用于全民公共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更低,总体上讲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收益水平较低,所以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笔者认为,进行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必须为之。国有企业进入竞争性领域之后,它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经济动物,和其他企业没什么两样,很难起到国有企业按照政府的调控对行业进行控制的作用,因此应该有序退出。国有资产保持增值是对的,但是国有资产保持增值不是国有企业最主要的目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国家的战略部署,完成对国家重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笔者需要强调的观点是:竞争性的行业国有企业要有序退出,腾出更大空间让民营经济进入。我觉得在“十二五”规划中要统一思想,真正地把“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篇文章做好,我国的经济才能保证持续、健康地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