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医疗信息化:深谙复杂市场方能走出“泥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策划语

  有人认为,医疗信息化好像是一个沼泽地,很多厂商进入时,越挣扎越陷入其中; 有人认为,医疗信息化就像扭秧歌,走两步,退一步。卫生部在“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由于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由此看来,医疗信息化尚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3月1日,卫生部在河南开展首批居民健康卡的发放仪式。随着居民健康卡工作的推进,我国医疗信息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被明确纳入新医改方案中。 但是在一些医疗信息化企业界人士看来,“这些年的医疗信息化就像扭秧歌,走两步,退一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使得企业深感医疗环境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据医药经济报报道,近年来,IT技术的发展、医改政策的倾斜,使得医疗信息化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各大IT厂商纷纷加入,每家都想分一杯羹,但是由于竞争激烈,更使医疗IT市场发展呈现白热化趋势。

  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老”IT企业早已久经生死考验,这个行业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大而不强。在行业资源整合的热潮中,医疗IT市场正面临新一轮洗牌,谁能把握住医疗行业的复杂性,谁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地域式生存

  

  虽然我国医疗信息化起步不晚,但供应商数量众多、鱼龙混杂的现实仍不可回避。

  一直以来,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活跃着为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系统供应商。其中,硬件系统供应商相对集中,而软件系统供应商则比较分散。所提供的产品在价格、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存在差别明显。

  在医改实施之前,多数企业都是艰难度日。由于在国内存在着大量规模不等的中小软件企业,他们推出的医疗信息化产品功能简单实用,价格比较低廉,使得很多实力强大的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以著名的方正众邦为例,作为方正在急速扩张期中出现的公司,其虽然得到了北大系统多家医院的支持,但却在低价格和高要求的双头夹击下近乎夭折。虽然后来方正众邦得到了北大方正集团的大力注资,但其用户仍被其他厂家蚕食,该公司走向了没落,虽后来经历过整合,但客户依然不多。

  而方正众邦的尴尬正显现出我国医疗信息化长期存在的难题。目前,全国有几百家专业从事医疗信息化的IT厂商选择偏安一隅,有很多不知名的公司在区域市场颇有建树,但业务面向全国的公司却难有作为。国内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一大区别是区域特点特别明显,真正在全国做得好的公司很少。

  不过,随着新医改的启动,让很多公司看到了希望。天健医疗总裁姜跃滨就指出:“现在的机会比以前多得多,不仅总体投入规模大了,与以前类似的项目,回报也更大。”

  虽然大家都看好这一市场,但并没有很多企业大规模地进军外地市场,或者大规模地推动并购。显然,医疗信息化明显的地域性使各公司在IT技术上的优势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如英特尔、微软、IBM等公司,虽然大规模地进军中国市场,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公司在个别地方的个别医院试点很成功,也这不一定意味着在进行复制时就会同样成功,毕竟,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想要简单地拷贝,却并没那么容易。”

  

  把握好“度”

  

  一些外行人士认为,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关键点是解决以往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只有破解以往信息化的难点,企业才能够获得应有的商机。

  卫生部在“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目前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政府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卫生信息化法制建设滞后等。”

  不过,姜跃滨认为:“这些问题10年前就存在,天健医疗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经验积累将近20年,IT厂商有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陷入‘沼泽’。”

  医疗信息化专家李包罗亦深有感触地表示:“我在这个行业30年了,起码前10年的时候,医疗卫生信息化好像是一个沼泽地,很多厂商进入的时候,越挣扎越陷入其中。”多数大型医院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它对IT厂商的要求,主观意识比较强,如果IT厂商把握不好这个度,成本会不断提高。

  姜跃滨的感受也与之类似:“医疗行业本身的业务流太过复杂,电信、金融的系统看起来很庞大,但业务非常清晰,医院系统相对复杂。”

  显而易见,医疗卫生行业所面对的信息对象的复杂性,是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包罗认为:“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医疗IT公司现在能够占到市场的5%,做到6个亿的,因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面对的是人,是个体,不像制造业信息化的对象那么简单。”

  (贾岩)

  专家支招

  

  标准先行

  为医疗信息化铺路

  

  相关医疗业专家认为,标准问题是信息化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都在摸索中缓慢前行,之所以缓慢,相当程度上也是受制于标准化的问题。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存在着系统分割、相互独立,业务流程不统一、不规范,理论研究薄弱,信息化标准研究起步较晚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医疗行业信息化前进的步伐。

  信息标准是医疗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在新医改方案发布实施后,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在2009年5月19日、6月4日和8月4日相继发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

  视野延伸

  人大代表孙丕恕:用信息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据腾讯科技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围绕用信息化解决医疗问题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在信息化方面他认为,要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题,亟需加快建设我国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具体步骤如下:

  一、制定落实相关规范和标准

  统一、可执行的标准规范体系,是确保居民健康卡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的必要条件。居民健康卡作为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用于身份识别、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的基础载体,其本身涉及到身份识别标准、医疗卫生信息存储标准、安全认证标准、金融标准等众多方面,尽快推出切实可行的建设规范和相关标准,是保障居民健康卡真正施行、切实服务大众的基础和根本。

  二、建立配套管理机构和制度

  制度是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导和保障,居民健康卡目前刚刚起步,规划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尤为重要。职能部门是确保居民健康卡事业稳步推进的组织保障;配套制度则是居民健康卡实际运作的制度保障,其涉及健康卡的管理机构,发卡、挂失、补卡等卡管理制度,基于居民健康卡的异地诊疗、结算保障制度,以及基于居民健康卡活动的相关监管制度等。

  三、利用卫生云平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以居民健康卡为载体,建设卫生云平台,集成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管理机构,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提供大用户量访问和大数据量处理。

  通过卫生云平台将各级医疗机构连接起来,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首诊,疑难杂症通过“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转到大医院就诊,在大医院的康复期病人和需要长期护理的病人再“双向转诊”转回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治疗。

  通过卫生云平台可实现病人的病历、检验检查报告、CT片等在各机构之间共享,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可做的检验检查、放射CT及数据采集工作由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通过协同医疗和预约挂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娄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