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亿利资源集团创造沙窝子里的绿色经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编者按】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领头人王文彪以远见卓识和求实苦干,率领亿利人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大举绿化环境,建设生态企业,打造沙漠产业链,将一个沙漠小企业发展壮大为全球创造沙漠绿化面积最多的企业之一,探索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荒漠化防治“库布其模式”——创造出沙窝子里的绿色经济。他们创造的中国式大漠治沙奇迹和荒漠化防治经验,奉献的不仅是5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化面积,不仅是改善当地环境和保卫内蒙古与北京市减免沙尘暴等生态危害所做出的贡献,更是为中国为全人类应对荒漠化开拓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治理方式和若干可资借鉴的启示,闯出了绿化荒漠成为企业主动行为的一条市场化发展之路,从而极有可能成为防沙治荒乃至整个环境保护的一条规模更大、成效更显著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也是本报最为看重王文彪卓越思维和他领衔亿利资源卓越作为的主要原因所在。

  “传说地球上原本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痛苦: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如野兽般茹毛饮血;没有火来照明,只好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个漫长寒夜……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偷走火种带到人间,造福了全世界,自己却因此付出巨大的牺牲,遭受了长期的磨难。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防治荒漠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亿利资源领头人王文彪,无异于造福人类文明的现代普罗米修斯。”

  □ 本报记者 王建蓉  

  A.全球荒漠化防治实践

  最成功的典范  

  2011年10月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在韩国昌原市举行高级别会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久负盛名的全国绿化劳模,中国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荒漠化治理“库布其模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王文彪,健步走上了讲坛。

  这是中国企业家首度受邀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缔约国大会上作主旨演讲,也是王文彪率领亿利资源集团创造被誉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奇迹”,因而受到世界性关注的必然结果。

  第66届联大主席纳赛尔、韩国总统李明博等政要出席会议并讲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录像致辞祝贺。会场外,山川秀丽的大韩民国秋意正浓,凉气渐深;会场内,来自44个国家的部长及数千名世界各地官员、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凝神静听,气氛热烈。讲坛上,这位面容旷达庄重、眼神沉稳深邃,被誉为中国治沙传奇人物的王文彪,详细介绍了中国防治荒漠化进程和亿利资源集团发展沙漠绿色经济的经验和模式。

  以“土地与生命”为主题的本次大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UNCCD)首次特别邀请一位中国企业家向大会介绍和推广中国政府和企业防沙、治沙和用沙的成功经验。王文彪率领亿利人20年如一日大力实施库布其荒漠化防治和沙漠生态新经济产业的卓越作为,他领衔亿利资源集团创造的沙漠治理“库布其模式”,受到了全球政要、专家学者和与会企业家们的高度评价,更被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UNCCD执行秘书长LucGnacadja及与会的多国代表,赞誉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与土地可持续管理领域最成功实践的典范。

  亿利资源集团治沙防沙的经验,能不令人关注吗?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短短二三百年所创造的财富比以前世世代代创造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同样超过了以往的千秋万代。空气污染,废水废物,水土流失,河湖干涸,温室效应,沙尘暴,自然生态毁损,土地生产力衰减,生产生活环境恶化……最终将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近年来,荒漠化在全世界以每年六七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展,荒漠化面积已占到地球陆地总面积1/4,无异于是对全人类生存环境的釜底抽薪。而我国荒漠化土地高达国土总面积的27%,这犹如一把利刃高悬在当代中国人头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迅速崛起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高奏凯歌,增长速度独秀全球,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拉动发展的模式,却使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荒漠化的威胁更是需要养活占世界总人口1/5的泱泱大国上下各方都感头疼的大难题。可作为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亿利资源集团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民市场化参与”的新路,采取科学治沙、工程治沙、产业治沙的办法,发展了沙漠治理、天然药业、清洁能源三大产业,控制了库布其沙漠10000多平方公里面积,实现了沙漠土地的绿化和可持续发展,不但为鄂尔多斯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效遏制了向北京及周边地区卷去的沙尘暴,减少了黄河的泥沙含量,而且也是对全世界治理荒漠化的重要贡献,是对实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一种促进。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迹啊!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称赞:“中国亿利资源做了一件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大好事,要在全球大力推广宣传。”

  “我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沙漠变成绿洲,造福人类。”

  “我也有一个追求:企业发展不止,防沙绿化不息。”

  ……王文彪的思绪仿佛飞出会场,越过浩瀚黄海,跨过华北平原,重新回到他奋战了20多个春秋的库布其沙漠。多少难以忘怀的往事,多少日夜奋战的辛酸,多少尚待实施的蓝图,似乎瞬间幻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号角,正在激励着他和同事们、战友们去继续奋战未来的征程。

  B.主动投身沙海

  开辟发展新路  

  1959年12月,王文彪从内蒙古河套地区库布其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来到了这个世界。

  当他呱呱坠地时,正赶上中国一段最荒诞行为导致的最饥饿也是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岁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诗人的遐想、壮美和浪漫,对于出生于斯地、成长于斯地的他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童年时漫天的风沙和难耐的饥饿,“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严酷生存环境,铭刻在他深沉的记忆中,也因此孕育了他要改变家乡面貌、改善沙漠环境的雄心。

  中国社会经历了不应忘记的艰难曲折和大苦大难,当恢复高考给绝望了十多年的广大中国青年更给回乡的农村知青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时,王文彪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抓住了机遇,考上了师范学院。1984年起,他从优秀的中学教师到优秀的政府公务员一路走来。后来又拥有了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特别好读书的他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苦钻苦学,不断充实提高,并从博览群书中领略了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窥见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和光怪陆离,探讨着近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巨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思索着中国社会的曲折命运和发展前途。他发现,总面积阔达1.86万平方公里,“雄踞”中国第七的库布其沙漠,3000多年前曾是水草丰美、群雄逐鹿的塞外江南;2000多年前西汉大将军卫青在此移民戍边、建设朔方郡;400多年前,这里战乱频繁、开荒屯田……由于多种原因逐渐成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王文彪感叹,几十亿年漫长的地球史中,库布其能在短短的几千年、几百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环境变化,那为什么又不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以卓有成效的治理和建设去较快改变这一恶劣环境呢?

  1988年,杭锦旗盐厂要关停整顿,决定以竞标承包方式选一位厂长。已是旗政府办副科级秘书的王文彪主动请缨:“我去!”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旗政府主任秘书,不论是社会、政治地位还是发展前景,比之于一个位于库布其沙漠中又行将破产的小厂厂长,绝对不可同日而语。母亲哭着劝他:“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庄户人,就出了你这么个干部,你千万不能去啊!”

  “文人下海”,下的还是“沙海”,这路可不好走啊!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以前发誓要离开沙漠的王文彪,竟然舍弃令人羡慕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跳进了沙漠腹地。

  怀着一腔热血,迎着漫天风沙,经过长达四个小时的颠簸走进大漠深处的盐厂时,王文彪看到的情景比想象的更令人吃惊:一排简易的办公室十室九空,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鼎沸的人声,有的是随风飞扬的沙尘和不知落往何处的枯草。几位正在打牌的员工对这位新厂长露出不屑一顾的眼神。

  那厂离旗政府虽仅有不算长的60公里,可旗长来看他们要跑3个多小时,还得领个刨沙的,扛一个锹,刨完沙子,车才能动,可见沙漠的工作环境是多么艰辛。更可怕的是,沙漠中的企业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缺技术,缺人才,更缺资金。当地牧民有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孩子们到十三四岁还上不了学。就是这么个小盐厂,却承担着当地几十万群众食盐供应的政治任务。

  望着越来越难以逾越的无边沙海,生存和死亡无情地摆在王文彪和同事们的面前。

  在这基础上,王文彪开始对盐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治理、整顿和改革,并开始思考到底怎么治沙绿化,在荒漠中到底该怎么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一系列问题。他从摸着石头过河起步,带领厂里的50多名员工,拿起铁锹,担起箩筐,将一棵棵绿色生命之树扎根在漫漫黄沙之中,排成了长长的护卫队,默默地守卫着赖以生存的盐湖和企业。这让他们看到了些许希望。

  经过一番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企业开始了起死回生的新发展,可盐场虽然无机盐储量丰富产品也走俏,但运不出去,急死人啊!企业随时处在被沙漠掩埋的危险之中。偌大的沙漠围在盐场四周,6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需绕道300多公里,车辆平均时速不到10公里。

  那年代,“要致富,先修路”风行各地,能不能也在沙漠里修路?1995年,他提出从沙漠中修一条路的设想,震惊了所有人,人们认为这无异于“天上架桥”,万万不可能成功!

  但王文彪却不觉得这是异想天开:每年辛辛苦苦挣来的几个血汗钱,全都耗在了路上。“你不治服它,它就吃了你!”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四处化缘,东挪西借,终于以负债方式筹到了7000多万元的修路款。企业生死存亡的1997年,王文彪率领盐厂20多个工人背着干粮、拖着帐篷,走进大漠,开始了伟大的“修路工程”——修建穿越沙漠死亡之海的生命大通道!  

  C.奋战大漠广宇

  苦建绿色通道  

  沙漠里修路异常艰辛。没有水,他们就用挖土机在低洼处挖个坑,将渗出来的水当作饮用水;没地方做饭,就把羊皮袄脱下来当和面案板,做成的面条被工人们称“羊汤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有了收获。正当王文彪美滋滋地欣赏着他们好不容易修筑的一段路时,谁知道,这段路却在一夜之间奇迹般地消失了。原来,是一场大风掀起的黄沙,把所修的公路全淹没了。

  从不服输的王文彪,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他开始意识到,沙漠里的生存发展远比通常的地理条件艰难得多,只有勇气苦干是不行的。要想保住这条生命线,必须有一种科学的治理方法。但在当时,前无古人,世无经验,去哪找?如何办?

  经过探索和观察,王文彪发现,保路、护路在沙漠通道中缺一不可。带着敢争天下先的一种坚定信念,他率领亿利人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人财物力,开始从源头着手进行综合治理,力求真正收获实效,最终走向“长治久安”。

  可沙漠种树极其困难,在路的两边,种什么树才能活下来呢?王文彪像杂交水稻之父——老农一样的大科学家袁隆平那样豁出去了,成天在野外活动,不断地实验,种下一批,死亡一批,再换一批。20多种抗沙植物,他一一试了个遍。

  为了保水防渗,他曾用废酒瓶子种植物,成活率提高了,但效率太低;他花大本钱大胆从国外引进沙生植物,可它们来到库布其沙漠全都水土不服,种上没几天就死了……偶然间,一种叫甘草的中药材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植物在库布其沙漠长得又多又好,成为了王文彪的首选。于是,他们先在路的两侧用沙柳做成网格沙障,固定沙丘,再大规模种树、种草。这种创造性的护路治沙新举措,收到了奇迹般的成效,网格沙障阻住了流沙对公路的侵袭,一棵棵沙柳、柠条、旱杨顽强地守卫着穿沙公路。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1999年夏,一条全长65公里的穿沙绿色大道终于打通了。

  天下的路千万条,这条沙漠公路却非同寻常,它不仅成功地救活了企业,而且成为了库布其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生命大通道,救助了十几万沙漠百姓。这条生命通道开通的那一天,一位蒙古族老妈妈领着他七八岁的小孙子含着泪对王文彪说:“你是我们的大恩人呐。沙漠路通了,我的小孙子就可以到外面读书啦!”

  王文彪最终寻找到一个“修路、固沙、绿色、产业”同步治沙的新举措。尽管这么大的投入远远超过企业的盈利能力,但他还是认为非常值,仅一年省下的运费就达2000多万元。穿沙公路两边的甘草、沙柳,每年也至少要为企业带来上千万元的效益。

  生存的问题解决了,发展的问题解决了,赚钱的问题解决了,企业的使命似乎也完成了,亿利人终于长出了一口气。谁知没多久,王文彪告诉下属,他决定投资库布其,搞沙漠产业。

  穿沙公路的成功修建和保护,揭开了这座沙漠神秘的面纱,让王文彪重新认识到沙漠生命的希望,坚定了他们修路防沙绿化、保护家园及进一步发展沙漠产业的信念。面对公司内部的反对之声,王文彪耐心解释他的沙产业模式,苦口婆心做工作说服人:农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以劳务有偿种树;企业用经济林和中药材做绿化,既能卖药材,又能“产”土地。农民有收入,公司有钱赚,生态有改善,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  

  D.打造生态企业

  创新沙漠产业  

  已经成了名副其实治沙专家的王文彪的思路,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再次将队伍开进库布其“安营扎寨”,发展沙漠产业,专攻治沙事业。在植物选择上,他筛选了耐旱性强、经济价值高的沙柳和甘草;在栽培技术上,他发明了甘草半野生化栽培和水冲沙柳种植技术,使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普通方法提高了60%。

  近年来,王文彪率亿利资源秉承“绿色、循环、清洁、低碳”的大生态理念,以创新的思维大力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荒漠化防治,不断提高治沙的科技含量,如选用既有耐旱性、生态性,又有经济价值的甘草、沙柳等沙生植物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植物,在实现防沙绿化的同时,发展了甘草医药产业、沙柳生物质产业以及太阳能产业。这些产业为库布其沙漠的后续发展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王文彪率亿利人树立全方位、广覆盖、普惠型的大民生思路,大力实施“生态扶民、生态富民、生态惠民”工程,在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在政府的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把久居在沙区的父老乡亲集中起来,为他们建设了新镇,让他们走出大漠,走上了世世代代都没有想到的生产生活新道路。

  历经发展沙产业的艰辛努力,2007年底,亿利清洁能源新材料循环工业园区建成,开始进行试投产。PVC厂可年产50万吨PVC,是当时全国最大的PVC企业;电厂采用风冷发电,可节约80%的新鲜水;上马的国内第一家水泥干发技术,把废渣用皮带传送到水泥厂里。所有原料和产品传送均在封闭的管道里进行。2008年3月,引进GE技术建造的污水处理厂投产,污水经处理排放出后,直接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

  人们走入亿利循环工业园区,见不到以往印象中的黑烟,听不到机器嘈杂的轰鸣,各种材料都实现了园区内封闭通道输送,形成了煤炭开采、煤矸石垃圾发电、特种PVC树脂、树脂高端加工、木塑混合新材料以及工业废渣制水泥的一体化循环产业链。亿利资源摸索出一套循环工业园区的成套技术。此后,循环工业园区在全国多处被复制。

  E.具有强烈责任感的

  杰出企业和企业家  

  王文彪率领亿利人奋战大漠的奇迹告诉人们:沙漠是可以成为绿洲的,沙漠的阳光产业是大有作为的,那里的穷人是可以变富的,那里的政府也是可以甩下沉重包袱的……20多年来,亿利资源在库布其沙漠周围、黄河边上建设起一道长242公里,宽5公里的防沙锁边林工程,不仅有效遏制了荒漠化的蔓延,阻挡了刮向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沙尘,还大大减缓了泥沙向黄河倾泻。据悉,作为北京沙尘暴三大源头之一的库布其沙漠的沙尘暴,已经由十几年前的每年六七十场(次)减少到现在每年只有三到五场(次)。

  企业家成功的历史,常常有着一段传奇式的沧桑之变。20多年来,亿利资源集团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重点大企业,从无机化工到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从黄沙漫漫到片片绿洲的辉煌跨越,成为创造独特业绩的著名企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杰出企业家王文彪也因其突出的贡献,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劳模、“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经济人物”、全国绿化劳模、“十大人民尊敬企业家”、“中国十大光彩人物”、“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财富领袖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誉,并兼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光彩促进会副会长等,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文彪坦率陈辞:“绿色、循环、清洁、低碳”是亿利资源集团的发展宗旨。“孟子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兼济天下的思想和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这是人类人文精神的核心,而在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市场化的今天,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一个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他指出,虽然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是亿利的主导产业,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在亿利人心目中,库布其沙漠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是我们“源于社会,回馈社会”大有作为的天地。这条路,亿利人已痴心不改地走过20年,今后仍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