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1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泉商抱团回乡投资忙
家乡搭台助力经济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目前,在国内各大中城市经商办企业的晋江人近20万,创造产值超过2000亿元。而在晋江全市引进的项目中,“回归”项目占全市引进项目总数的80%以上。

  □ 刘文艳 林青 陈文经 陈英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在外经商二三十载,每年总是在春节前匆匆回家,春节后又匆匆离去,对于家乡,合肥泉州商会永久名誉会长吴友丁始终感觉自己像一个“过客”。

  不过今年不一样了,站在位于晋江磁灶镇的海西建材中心项目建设工地上,名片上的身份已改成福建磁商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的吴友丁,有了一种更为“踏实”的感觉。

  

  开创抱团回归新模式

  

  据泉州晚报报道,“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00亩,2013年完工投入运行后,将吸引6000至8000家企业入驻,年交易额将达50亿元……”吴友丁的“踏实”不仅源于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项目,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建在家乡的土地上。

  “陶瓷是磁灶的主要产业,磁灶商人也大多从事陶瓷建材的营销,多年的营销,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具备了运作专业建材市场的成功经验。如今,我们将在外积累的资金经验人才带回磁灶,既是服务家乡产业发展,也是为自己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作为项目主要发起人之一,吴友丁坦言,“对于在外经商的晋江人,不管在外地的事业多么成功,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能够在家乡开创一份事业,也是异地晋江商人的共同心愿。”

  实际上,海西建材中心项目的开建,带动的不仅是磁灶的产业转型,也开创了一个异地泉商抱团回乡投资的成功范本。

  据了解,海西建材中心的“东家”福建磁商投资发展责任有限公司是由磁灶商会、磁灶北京商会、磁灶上海商会、磁灶昆明商会、磁灶郑州商会及磁灶合肥商会共同出资组建。其中,磁灶商会占30%股份,磁灶上海商会占20%的股份,其余四处异地商会及磁灶石材公会均占10%股份。

  

  推动回归项目新发展

  

  海西建材中心落地磁灶镇,仅仅是晋江市“回归工程”典型案例中的个体,随着“回归工程”的不断推进,这样的个体正在不断涌现,呈现出群体的力量。

  2007年,香港印刷业商会理事长杨金溪在家乡种下了金鹰(福建)印刷有限公司这颗“种子”;几年后,这个投资3亿多元的项目,吸引带动了许多纸业设备油墨材料销售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使本地印刷产业有了跨越式提升,并与鞋业服装等产业形成产业链对接。

  一个回归投资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巨变。2007年4月,金保利能源科技项目开工建设,这个由港籍商人洪祖杭先生回乡投资建设的项目,一期工程投入10亿元,“2011年扩产后,上中下游企业加起来,产值预计达到50亿元,2012年有望达到100亿元。”

  目光更近一些,世茂集团首次回馈家乡,投资90亿元,建设晋江世茂御龙湾项目,打造高层精端住宅;宝龙集团再次回馈家乡,投资48亿元,建设晋江宝龙城市广场项目。此外,广东信义玻璃福建物联网晋江基地、深圳耀星电子、湖北源盛钢构、福建雅格集团、厦门兴斯达生物可降解塑料项目等在外乡贤的投资项目,也正在回归推进中。

  

  打造回归创业大舞台

  

  “近年来,侨资陆续回流,为晋江经济装上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引擎。”晋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金战称。据统计,目前,在国内各大中城市经商办企业的晋江人近20万,创造产值超过2000亿元。而在晋江全市引进的项目中,“回归”项目占全市引进项目总数的80%以上。

  一个个项目的回归,离不开晋江“回归工程”的大力实施,一个回归创业的大舞台正在形成。

  完善“回归”网络是基础。异地商会网络建设,成为外出非公经济人士与家乡联系的桥梁和回乡投资的通道;晋江市海外联谊会、世界晋江同乡总会、世界晋江青年联谊会以及全市众多旅外社团,成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10万名晋江籍海外乡亲的联系纽带。

  加强“回归”沟通是关键。一方面“走出去”寻求对接,依托异地商会海外社团举行换届或大型活动的契机,增进交流沟通;另一方面“请进来”发现商机,主动邀请异地商会、海外社团和乡亲返乡参观考察。

  搭建“回归”平台是支撑。搭建异地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交流平台,激励广大在外乡亲更加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同时增强他们回归的决心和创业的信心。

  强化“回归”的服务是根本。有了泉州出口加工区、晋江工业园区等载体,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产业集群优势及公路港口码头和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硬件条件正在吸引大型企业来晋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