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的采购能力已经超越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历史上最富有的消费群体。从国内消费领域看,教育和医疗服务还处在成长的早期,具有扎实的后劲。
消费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几乎在所有的消费品领域,中国市场都已经摆脱了“买不到”或“很难买得到”的局面。根据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从2006年到2011年中期,国内“首次购买者”占比逐年按7%~8%的速度下降,尽管整体的消费额度在持续增长。这也就是我们在市场营销中常常讲的“更新换代”。
典型的例子,是电视机从模拟到数字平板和超薄电视的过渡,已经不遵守传统的按收入做市场细分的规律,因为技术演进速度之快和老百姓收入上升的速度,都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成本”的更新换代过程。手机产品、电脑产品也是如此,“智能手机”的概念终将消亡,因为从趋势看,绝大多数消费者使用的将是智能机。因此,在新一轮的消费市场中,厂家必须重视“替换品市场”的研究和开发。
消费群体结构的复杂化
泛太平管理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用的“白领”、“高端人群”、“发烧友”等定义购买者的习惯做法,已经很难有清晰的边界。比如,“白领”中出现了“务实、节俭”类的投资型白领、“快乐、享受”类的消费型白领、“供房养车、乐居”类的事业型白领。从他们每月和每年的消费清单看,购买的产品种类和频次都十分不同。这与过去对“白领”群体的认识有很大出入。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76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中国既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老年人拥有不少积蓄,潜在购买力较强;老年人在医疗保健、食品、服装、旅游、娱乐、养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
新消费品类的出现
中国的消费者不是在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购买过程,这是一个大的现状和趋势。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互动、社会价值观的演进,国内市场也出现新品类的需求趋势。最为突出的例子是“有机食品”、天然和纯自然果汁和饮料。这一点,美国的全食商场等一系列企业可以成为国内的参考。与人们的健康和疾病预防相关的产品,比如各类维他命营养补品,也开始出现强劲的增长。
再比如,中国的男人们已经有许多开始注重家庭环境的“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亲情爱好,规范化、容易使用的电动工具开始流行和畅销。
电子商务渠道被广泛认可
眼下再难买到的东西,问一下年轻人,他们会轻松地告诉你“到淘宝上搜一搜!”不仅如此,中国的电子商务和美国的一大不同,是成为千千万万创业者、小企业主的生存平台。网上购物继续迅猛发展。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达到3.2万亿元,其中网络消费总量达4734亿元,相当于2010年全年的网络消费量。在国外,人们开始担忧传统的百货大楼、品类商场能否活下来。这样的担忧在中国市场上还不多,但从国美和苏宁的发展前景来看,不考虑网络销售的渠道,将肯定难以长久生存。
与此类似,通信运营商、银行、平民药店等也都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网上交易量增长速度不断提升。根据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通信运营商的网上营业厅的业务办理增长率,均高于传统的街面营业网点。因此,把电子商务纳入你的发展战略,是不可回避的工作,这个战略的实施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持久竞争能力。
对品牌和奢侈品的理性回归
是的,国人近些年对高端奢侈消费品的追逐让地球人都跌破眼镜。从金银珠宝首饰到几千元的智能手机,从上万元的箱包到豪华汽车,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国人奢侈品消费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气派,占比最大的一项是“可承受奢侈品”。
什么是“可承受奢侈品”?就是那些具有高端品牌,但消费价位又在工资承受能力之内的东西。比如,喝一杯星巴克咖啡,买一只香奈儿的口红、一个2000元的Coach的手提袋,等等。这类貌似奢侈的消费品占据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60%以上。因此,千万不能凭印象中的“奢侈品”定义来理解现在的市场特点。另一方面,随着这些年国门的敞开,国人海外旅游、大批量的留学生进进出出,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从5年前的盲从洋品牌开始理性回归。
(摘自《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