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0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神奇崛起:火腿肠撬动多级跳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双汇集团系列报道《苍鹰重生击长空》之一

  据说,老鹰的寿命是70年,但当它40岁时,它的喙和利爪已经角质化,身上的羽毛已经蜕化。于是它就飞到最高的悬崖上,在岩石上把喙啄掉,30天后,一个新的喙就长出来,它再用喙把角质化的利爪和身上的羽毛拔去,30天后,一副新的利爪长了出来,身上的羽翼也重新丰满,这只新生的雄鹰会一跃而起,再次雄霸苍穹30年。

  站在“十二五”规划蓝图的起跑线上,经历过洗礼的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双汇集团)会更加清醒、沉着、冷静和成熟。在深刻反思及严厉整顿之后,双汇集团将由中国企业向国际化大公司转变,由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双汇产品由高中低档全覆盖向中高档转变,继续引领中国肉制品行业。

  在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隆重推出一组系列报道《苍鹰重生击长空》。

  □ 本报记者 李代广

  图片摄影  万红卫

  

  漯河,一个不起眼的内陆小城,在河南地图上都很难发现她的位置。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城,却因为拥有了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扬名于全国,这就是双汇集团。

  1958年,刚刚成立不足十年的新中国,为了稳定全国经济局势,各地都储备一些物资以调控市场需求。漯河因地处京广线上,交通便利,政府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冷仓以储备战略所需的肉制品,1969年4月更名为漯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冷仓,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超500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我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60位,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

  1984年,漯河肉联厂资产总额只有468万元,而累计亏损却高达534万元,在河南省10个国有肉联厂中排序倒数第一。当时的职工都在想:如果谁能让我们这帮职工有活干、有饭吃,那他就算创造了一个奇迹。1984年7月,漯河肉联厂实行民主选举,万隆以全票当选为厂长。他临危受命,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发出了铮铮誓言:“我将竭尽全力,与同志们一道闯出一条新路子!”

  如何使企业扭亏为盈,是摆在万隆面前的难题。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生猪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生猪收购价格低,导致生猪货源严重不足。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万隆大胆提出: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在国家生猪规定价格基础上每公斤上浮一分钱。正是靠这一分钱的调控作用,撬开了封闭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的沉重闸门,方圆百公里内的生猪源源不断地涌进漯河肉联厂。当年,肉联厂奇迹般地扭亏为盈,不但填平了500多万元的亏损窟窿,还赢利了8000元。虽然只有区区的8000元,但却是肉联厂26年来实实在在的第一次盈利,这让工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992年2月,是双汇前进中的又一个拐点。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第一支“双汇”牌火腿肠问世了。看着生产线上源源不断产出的火腿肠,大家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根小小的火腿肠,奇迹般地改写了漯河肉联厂的历史。因为生产的需求增大,漯河肉联厂在全国构建了一个有形与无形结合的大市场链:东北的上亿斤玉米源源入川,育出千万头瘦肉型川猪,川猪纷纷调进河南变成火腿肠,再跳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在这种大流通格局下,小小的火腿肠对天南海北的资源进行了一次高效益的配置与组合。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当时在河南排名倒数第一的漯河肉联厂实现了惊人的多级跳。1994年8月,以漯河肉联厂为核心,组建成立双汇集团。1995年4月双汇食品城(现双汇工业园)一期工程开始建设,总投资2.6亿元,共7个项目;1998年12月,“双汇实业”5000万A股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1999年10月河南双汇实业股份公司变更为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公司,1999年12月,漯河双汇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12月双汇工业园二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总投资5.6亿元,同年12月,双汇集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以说,双汇的每一次涅槃,都是一次产业扩张的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