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0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季逸超:所有的理想需脚踏实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胡  媛

  

  19岁的季逸超的理想,是做一家拥有创新能力、谁都离不开的公司,像他最欣赏的施乐和英特尔一样。在他记忆中,第一次穿别扭的西装、皮鞋是在成人礼上,第二次就是去年的“Macworld 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那晚的颁奖礼上,这个不满20岁的年轻人体验了一回“穿正装走红毯”的感觉。

  季逸超无疑是当晚的明星,凭借由他个人独立开发的适用于苹果iPhone手机的浏览器“猛犸4”,季逸超荣获了当晚最大奖——Macworld Asia 2011 Award 特等奖。“竟然有这么公平的事儿!”季逸超说话方式带有90 后特有的调侃与幽默。

  在苹果应用商店(AppStore)中,“猛犸浏览器”系列是iPhone 上个人开发的浏览器中下载量最大的产品,目前在全球有超过30 万用户。最新的猛犸4 代是季逸超历时4 个月,从画图到编写代码独立完成的作品,看到首日销售数据时,季逸超说当时“太激动了,想到不用坐班,每天睡觉它都在那里卖”。此时,他还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少年。

  说起来,季逸超之所以会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有点误打误撞。那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由于季逸超英语口语好,被老师招进了北大附小机器人队。在小学期间,这支队伍在国内、国际的机器人大赛上“杀得对手片甲不留”,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季逸超对编程有了兴趣。但季逸超最狂妄的时候是在初二,他和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想要开发出比微软Windows 更好的操作系统,“每个程序员的梦想都是做自己的操作系统嘛。”回想少年时,季逸超说日本漫画里有个说法叫“中二病”,果真如此。

  但是,不要以为这三个小孩子只是空想,他们真的组成了一个小组,开始集体啃汇编语言,利用各种休息时间讨论,目前的操作系统有什么缺陷?Windows 这种窗口式的图形界面形式就是最适合电脑的吗?这种讨论是严肃、认真的。直到现在,季逸超都觉得,正是那时的这些讨论,训练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但是,也正是在这些讨论中,季逸超逐渐明白,自己的知识严重不足,他必须系统学习计算机以及软件知识。为了兴趣去学习,这是季逸超与目前大多数IT从业者的不同。

  季逸超的父亲是北大物理系的博士生导师,而他的妈妈是中关村一家IT 公司高管。做研究的父亲和从商的母亲在各自的领域为季逸超言传身教。

  对于互联网,季逸超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好的产品是那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而能满足每个人都有的需求就能形成平台。他开发的产品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不是为了“炫技术”,不像有些产品,“虽然很有技术含量,但根本卖不动。”“猛犸”的设计思路就是简单、易操作,怎么样能够用一个手指操作手机,任何一个操作,一个手势都可以直达。“我其实就是将大家都需要的功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做深做精。”

  从需求出发,为解决问题寻找相应的技术方案,这或许与季逸超并不是IT 科班出身有关。虽然他现在大学主修计算机,但他承认,选择这所大学的原因是因为“离家近,网速快”。所有关于计算机以及编程的知识,季逸超全部通过自学而来。

  从季逸超设计第一款APP起,他就将产品定位在全球市场。“苹果搭建了那么好的一个全球平台,为何要把自己限定在中国这个市场呢?”在季逸超看来,把软件卖到全世界是一个“应当的事”,这很理所当然。

  至于商业模式,季逸超说他还没有考虑,因为“只要有了用户自然就有商业模式”。这样的看法,让这个年轻人显示了他经验老到的一面,“我现在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我所有的理想都是脚踏实地的。”在商业上,季逸超显示出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

  季逸超最崇拜的人是约翰·卡马克,那个开发出3D 游戏引擎,并将其免费开放,促进了一个产业的“大神级”人物。季逸超喜欢低调的人、低调的公司,他最欣赏的公司既不是微软也不是如今光芒四射的苹果,而是施乐和英特尔。前者创造了电脑的图形界面、鼠标,而后者却是电脑世界的引擎。

  季逸超也想做这样一家拥有创新能力、谁都离不开的公司,它们也许并不在聚光灯下,但它们“解决了人们遇到的一些难题,或者让现有的问题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