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俊
2月10日,在成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接受新闻媒体集中采访中,致公党成都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杨兴平在回答记者关于在天府新城规划中加强自然保留地保护问题时,建议应加强自然保留地保护。
杨兴平说,城市自然保留地是指城市地区范围内具有一定面积的自然或近自然区域,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乡土物种保护和保存复杂基因库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部分,也是维持乡土物种生存的最后生境。
对于成都市自然保留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据杨兴平介绍,成都的自然保留地的保护基本上处于自发的、初级的、零星的保护状态。城市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在大面积消灭城市中“残存”的自然绿地;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克隆”自然,建设人工绿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历史、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许多自然保留地受到了建设性侵蚀。
杨兴平特别举例说,如邛名高速建设就是严重侵蚀自然保留地——“临济湿地”的实例。尽管成都市政协委员2008年致2010年连续呼吁对邛崃临济镇湿地进行科学踏勘,实现保护性开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四川临济湿地旅游开发规划项目组也对临济湿地进行了一个月的调研,形成了《湿地生态多样性恢复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但仍未阻止邛名高速建设从140~270公顷的自然湿地上面穿越,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实际上,城市的自然保留地比起人工建设的绿地和城市森林更“自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一点又恰恰是目前天府新城规划和建设中容易被忽略的。
考虑到自然保留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在天府新城规划中给以足够的重视。在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好大自然留给城市人的最后礼物,是关系到天府新城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重要议题。
为此,杨兴平建议,一是在天府新城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规划、持依法规,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摆在重要位置。要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完整性,这样才能使自然保留地得到可靠的保护。天府新城规划过程中最好能够制定相关的保护条例,使城市自然保留地的保护规范化。城市自然保留地应该作为城市的敏感地区加以重点保护,而不应该作为土地资源开发建设。
二是自然保留地作为城市地区最自然的部分,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因此,在天府新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建立一个可行的管理框架,由学者、决策者和实施者组成管理团队,采用科学的方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恢复关键的生态过程中,协调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是公众参与在天府新城自然保留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提高公民的自然保护意识。
四是对于已经确定的自然保留地,应设定核心区和缓冲区,保留地的核心区应避免人类活动干扰,缓冲区可以人工种植隔离林带等自然保护屏障,并且在保留地的周围不应有水、气污染源。
五是建立绿色生态廊道。城市自然保留地往往是城市地区孤立的生态岛屿,保留地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物质交换、物种交流等。建议建立绿色生态廊道,尽可能地把它们串联起来,这也是保持自然保留地生态活力的重要手段。
六是对于一些已经受到人类破坏的生态价值较高的自然保留地,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加速其生态恢复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