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大林
去年11月,温州商人林春平6000万美元买下美国大西洋银行,后来更名为新汇丰银行。收购美国的银行,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更让人称奇的是,林春平只花了6000万美元就当上了银行家。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中国的投资者不愿意当银行家吗?不是的。众所周知,银行是高利润的行业。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超过了1万亿元!事实上,国内有很多很多的企业家或投资者有意进入金融业,其中尤以温州及浙江的商人为甚。
中国商人没有实力成为银行家吗?也不是。实际上,中国有很多民营企业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却缺乏投资的渠道。据专家估算,仅温州“地下钱庄”的经营规模就数以千亿计。
中国不需要民营的中小银行吗?更不是的。一方面,民企有大量的资本缺乏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那么,中国为什么一直诞生不了民营的中小银行呢?是因为政策的限制。虽然2005年“非公经济36条”以及2010年的“新36条”等很多中央文件都明确提出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行业,但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限制的条件太多,从而形成了众所周知的“玻璃门”现象,即看上去似乎可以进去,但实际上根本进不去。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温州商人收购美国银行也在倒逼着国内金融业打破垄断。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对促进金融业的开放越来越重视。就在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一次强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领域。分析认为,“非公经济新36条”的实施细则可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人们期待着,更多像林春平这样的银行家在国内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