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用的是锰含量,苏泊尔用的锰析出量。中国标准的通行概念是锰含量,但目前尚未制定关于锰析出量的相关标准。苏泊尔能如此“狡辩”,难道就是想利用国家标准的“模糊地带”钻国标的空子?
苏泊尔再陷“质量门”,
产品再次遭下架
2月16日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曝出苏泊尔不锈钢炊具锰含量超出国标近4倍,可引起帕金森氏病等危险疾病。消息一出,引起业内轩然大波。
距离第一次被曝光质量问题也已有半年之久,但苏泊尔至今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面对媒体大量的数据举证,苏泊尔方面拒不认错并于17日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称苏泊尔不锈钢炊具产品没有问题。
一边是央视报道坚定认为,苏泊尔炊具锰含量超标,一边是苏泊尔坚持确认,炊具产品经过检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否认对人体有害。并且这次争执的双方各自使用了所依据的概念,央视用的是锰含量,苏泊尔用的锰析出量。中国标准的通行概念是锰含量,但目前尚未制定关于锰析出量的相关标准。
苏泊尔能如此“狡辩“,难道就是想利用国家标准的“模糊地带”钻国标的空子?
苏泊尔再发声明否认质量问题,业界望官方给说法
据悉,这已是苏泊尔自2011年10月被曝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后第四次发布自辩声明了。而苏泊尔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目前暂无权威部门对此给出说法。
本月20日,一位厨电行业人士表示,苏泊尔质量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其消息源一直都来自哈尔滨市工商局道外分局,如今需要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部门站出来说话。他认为,本着为消费者负责,也为避免伤害企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质量事件,需要国家级的权威部门如“国家质检总局”等重量级单位对相关“问题产品“进行检测并给出权威结论。
苏泊尔“问题炊具”,
缺乏权威报告仍难自证清白
苏泊尔第二次针对“锰含量超标”作出回应,发表的声明称:1、公司不锈钢炊具产品不存在锰含量超标;2、公司不锈钢炊具产品锰析出量安全;3、公司炊具产品卫生安全。
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刘步尘指出,此次苏泊尔的“问题炊具”主要是其低档产品,可能主要铺货在各地的中小超市,在家电卖场所占比例可能较少,但是即使是这样,作为供货的一方,苏泊尔在自己的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渠道卖场下架4个月之后,没有进行有效沟通,着实令人费解。
苏泊尔拒不认错,
“愚弄”消费者?
一边是央视报道坚定认为,苏泊尔炊具锰含量超标,称即使按新标准也不合格,有的甚至高出国家标准近4倍。一边是苏泊尔坚持确认,炊具产品经过检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否认对人体有害。
针尖对上麦芒,双方如此振振有词的背后,恐怕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质量问题,也不仅仅是涉及在实际中所依据的国家标准问题,更可能涉及到的是一些“模糊地带”,以致可以打一打“擦边球”。各执不同依据标准,在各自价值体系中也都成立,双方却无法对接与对话,虽然这种争论都很理直气壮,却形同“鸡对鸭讲”,对问题解决无益,反倒把消费者满腹狐疑地晾在一边。
苏泊尔三大疑点
或痛失中国市场
质疑一:认识问题存分歧?
苏泊尔质量不合格主要由哈尔滨工商局道外分局首先发现。然而,媒体曝出之后,苏泊尔拒不承认。中国特钢协会不锈钢分会一位专家此前指出:“苏泊尔用的材料不符合于国家国标板材不锈钢标准,是不合格的。”
质疑二:意大利标准之说钻标准的空子?
苏泊尔声明中指出,关于锰析出量,卫生部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知识问答中明确指出:“国外关于不锈钢食具容器有关锰的限定规定,除个别国家外,其他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未对锰的析出量做出规定”。目前发达国家仅意大利有锰析出量的限定标准。
质疑三:为何始终拿不出具体数据?
2009年1月,哈尔滨市工商部门查出苏泊尔样品37个全部材质不合格产品。苏泊尔以沉默对待。去年8月,工商部门再次抽检苏泊尔82个样品,其中56个规格的产品再次被认定为“不合格”。这一次苏泊尔公司开始公开的回应“产品合格”,并表示接受复查,然而却不了了之。
业内知名人士认为:“苏泊尔被报道之后带来的损失绝对比采用更好材料生产产品的损失更大,业绩下滑在预计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拒不改正的苏泊尔。SEB收购苏泊尔之后,苏泊尔反而发展减慢,出现危机事件增多,这是一个非常奇怪问题。苏泊尔品牌形象受到伤害,投资者未来不看好,资本市场表现下降,对于苏泊尔而言是全方位的损失。继续下去,可能中国消费者要放弃苏泊尔,而苏泊尔失去中国市场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点评】
企业以质量至上才能赢市场
作为一家专业的炊具企业,面对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主动地承担责任,去反思过错,而是一味地拿出作为大企业的傲慢姿态,做出如是的狡辩,这样的态度,让所有的消费者都为之失望。
面对“质量门”,苏泊尔理应拿出谦虚诚恳的态度,本着为消费者着想的宗旨,从基本生产工艺对自己的产品做出符合消费者身体安全标准的检测和改进,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立一套高于任何“先进标准”的“企标”,以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和高标准的产品质量,向消费者做出对所谓行业标准的诠释,只有这样,才能不再让“质量门”频频上演。也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拴住消费者的心,最终得以取得更广阔的市场。(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