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焦虑者说:“期望很高,存款很少。”
每逢到春节,对于不少人来说,在合家团聚之余,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烦恼。
“春节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少不了谈起的就是房子、孩子和票子。”小于说。在这样的聚会之后,他总是有种按捺不住的焦虑。小于是一家公司的机械工程师,日子也算过得小康,可是每每和做生意的表兄一比就相形见绌了。“今年春节,表兄又换了一部近百万元的越野车,很是拉风”。小于最大的焦虑来自于购房,结婚后小于一家一直住在父母给的一套老式公房里,妻子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套交通便利、最好还有优质学区配备的新型公寓。
去年房地产市场低迷徘徊,房价也开始了松动。可是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小于仍是失望而归。“符合自己心意的房产至少要三四百万元,加上银行贷款政策收紧,首付门槛提高,即使卖掉现在的房子加上所有的存款也够不到首付要求,更不用说1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会有多大的压力了。”
何太太的压力则来自于子女教育。“总想给他更多的、更好的”。何太太的儿子刚念初中,在何太太的苦心运筹之下,儿子终于进入了一所重点初中。可是在她看来,这还只是长征路上的一小步。“最佳的方案是让儿子直接出国读高中,难度较大的话至少直接到海外念本科”。可是异国的求学路,不仅给儿子提出了要求,对何太太一家的经济能力同样是个不小的考验。何太太的生活中,儿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她最大的焦虑,“经常失眠,常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财务上的焦虑甚至让何太太完全变了一个人。
方法:解除焦虑有方法
一是合理化预期。虽然人类本就是为了欲望而生,追求财富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生活的享受。但是,只有在预期和实际能力之间达成平衡,才可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焦虑。比如对于何太太来说,她的愿望是将儿子送至美国念高中,在现阶段这也是她的最高目标。但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儿子的努力,也需要一笔高昂的学费与生活费用。当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目标差异太大时,适当地进行目标的调适,如将留学目的地改为学费较低的新加坡,在为儿子提供国际化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减轻了自己在经济上的压力,焦虑自然也会离她远去。
第二个方法是将目标具体化。除了彩票,很少有路径能够让我们在一夜之间拥有了自己希冀的财富。可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空想上,你会发现目标永远是目标,你所拥有的只是目标难以实现而产生的焦虑。
把目标具体化,就是指将抽象的目标,如我希望养老无忧,我希望有一套大房子,我要财务自由等等,转变成可以用数字和金额描述的具体内容。举个例子来说,“养老无忧”,我们可以具体描述为:在20年后当我退休时,每个月至少有1万元的资金来满足我的退休生活需求。看,这个目标对我们来说已经比较具体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或是聘请专业的理财经理来帮助我们进行测算,如何去达成这1万元的目标。也许你的社会保险可以为你提供一部分资金,也许你已经购买的商业保险也能够支付一定的金额,也许你现在的存款也可以发挥作用,当然你可能还有一个大缺口,那就是你现在需要做的——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养老账户,每个月开始往里面存钱或是进行投资,在20年后这就是你无忧养老的保证。
第三个方法是积极投资。投资无疑是缩短与目标之间距离的最佳工具。积极的意义有两重:第一重是适度参与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尤其是目标期较长的需求,通过承担一定的风险能够博取更高的收益;二是积极提高本金,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的人会担心本金太少,投资无法发挥作用,不妨就从一些定投的项目开始实施,甚至可以考虑从自己的花费中裁出一部分资金来进行投资,加入到自己的目标中。
案例2:
焦虑者说:“债务黑洞让我喘不过气来。”
房贷、信用卡A、信用卡B、消费贷款……每个月的20号开始,石磊就开始进入密集还款期。“我是真正的百万负翁”,石磊已经坚信这是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哲学。工作没几年,石磊就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一套房产,每个月需要供贷5000元。
“增加资产的同时,也增加了压力。”为了不让自己的生活水准受到影响,石磊成为了卡奴一族,“我有五六家银行的信用卡”,想买到自己喜欢的数码产品,一下子又没有那么多闲钱怎么办?石磊的答案是分期付款。要付的卡账太高,工资不够怎么办?石磊的答案是最低还款……
“其实,我的内心并不像表面那样潇洒。”石磊说,债务的黑洞还是会让他感到阵阵焦虑,“尤其是账单纷至沓来的时候。”
当然,适度的负债不是坏事,但是如果负债的金额超过了还债的能力,负债就会成为我们财务上的黑洞,给我们带来无穷尽的焦虑。
如何告别债务上的焦虑?自然解铃还需系铃人,整合债务,戒除不良消费习惯。
方法:戒除不良消费习惯
如果说清理债务是第一步的话,真正告别焦虑的方法在于和不良的消费习惯说Bye Bye。
剪掉自己的信用卡看起来是个极端的做法,但是不少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在进行刷卡时往往会失控,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理账户在作祟。人们会认为,刷卡的付出,会小于现金的付出。
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他们给予受试者一张餐馆菜单,让其点餐。其中一半的受试者可用信用卡消费,另一半则只能支付现金。结果发现,使用信用卡付账的受试者,他们的食物消费大大超出支付现金的人。可见,人们在花费现金时,要比使用信用卡支付时谨慎得多。
所以说,与其在还款时焦虑,倒不如在花钱消费时避免心理账户的作祟,仅仅保留一张低额度的信用卡供应急使用,在消费时只使用借记卡或是现金。
增加强制性储蓄的手段也是减少消费的一种方式,在工资日之后收入就自动设置进入储蓄、投资账户,并为自己设立一些高门槛无法取出。在强制性手段的作用下,可用于花费的资金自然就变少了。
合理负债不必焦虑
不过,有些人则是因为正常的负债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在中老年群体中尤其普遍。刘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前几年为了买房,刘女士申请了60万元银行贷款,尽管刘女士的供款能力并没有问题,但是在她的心目中,这笔债务成为了她最大的心理负担。只要手头略有积蓄,刘女士就会立刻去提前还贷。
其实,拥有一定的负债能够起到借鸡生蛋和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购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样多的资金,使用全款付清或是首付+银行贷款,能够撬动的资产就有较大的差距。当负债风险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这样的负债就是安全的,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焦虑。
具体到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关注月供额占月税后收入及利息保障倍数这两个指标。一般来说,房贷的月支出须控制在收入的50%以下,我们可以把贷款额不超过收入的五成认为是一种“度”。如果月供比例增加得过高,往往会对每月的现金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利息保障倍数”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是指用月净收入除以每个月支付的利息。举个例子来说,某个家庭的月净收入为1.5万元,每个月需要支付的房贷利息为3000元,那么这个家庭的利息保障倍数就是5。通常来说,当利息保障倍数大于4时,财务比较安全。由于利率调整,每个月需要支付的利息也会有所增加,利息保障倍数随之变小。
所以,如果这两项指标正常,就请不要再为自己的债务焦虑了。
(摘自《理财周刊》尹娟 陈婷 徐卓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