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产业链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BDI(Baltic Dry Index,即整个干散货运输市场的指数)在1个月之内跌幅高达60%,以至创出了26年来的新低。“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如此大的落幅,使得全球航运业不是被“冷藏”,而是被“速冻”。而航运企业的困境,已经真切地传导到下游的船舶制造企业。接到订单的企业,预付款比例已经大幅下降;没有接到订单的企业,则面临着倒闭。这就是陈通考“跑路”风波的真实背景。
□ 本组稿件采写 王洁 朱琼华
事件ⅠShiJian
东方造船董事长“跑路”疑云
在温州船舶工业最主要的集中地乐清,一则关于东方造船集团董事长陈通考“跑路”的消息正在流传。
2月15日,乐清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温州欣顺船业集团的董事长胡志兴向记者表示“确实有这个说法”,但他拒绝进一步透露消息。
东方造船集团是该地的明星造船企业之一,2011年8月,该集团在伦敦证交所AIM(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第二板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成为首家在AIM上市的中国造船公司。记者于15日当天反复拨打陈通考手机,皆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15日当天,东方造船股份公司有关人士向记者驳斥了关于“企业停产”的说法,表示安徽基地尚在正常运行,董事长跑路一说,或“出自个别人的不满”。
另有分析认为,东方造船集团一直以来的投资较多,境外上市成本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债务压力过大。胡志兴向媒体表示,东方造船涉及借贷资金12亿,在银行贷款陆续到期时导致债务违约。
回应ⅠHuiying
出国融资 并非“跑路”
2月16日,东方造船集团执行董事陈通考之女陈秀丹回应称,目前陈通考的确身在海外,但并非跑路,而是为了融资。
她说:“我父亲从2007年已卸任董事长,但一直在负责我们海外的业务,包括上市、融资等活动,同时也是拉动一些海外订单。”陈秀丹告诉记者,“这和跑路不是一个概念。”
陈通考之子、东方造船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国俊则向记者表示:“出现不实的传言后,确实接到了很多供应商的电话,我都一一进行了解释。但企业还在运行中,整个家族也都在努力解决债务问题,并且获得了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希望获得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以度过危机。”
此前报道,东方造船2010年实现营收1.27亿美元,税前利润150万美元。截至2011年6月底,该公司的订单总额为8900万美元,订单交付日期已排至2014年1月。按理尚不至于陷入绝境。
陈国俊告诉记者:“浙江、安徽的两个造船基地并没有停产,订单也还是能拿到的。只是从去年开始,银行加紧抽贷后,我们确实遭遇了资金链紧张的现实困难。”
陈通考自1986年开始进入造船行业,经过20余年打造,成为中国机械500强企业、温州造船业的龙头企业,总占地面积35.3万平方米,总岸线1000米,1万-3万吨级造船台13座,总造船能力为20万吨以上。
从2007年开始,东方造船集团在安徽枞阳县成立东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量达3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40亿元人民币。目前,安徽基地由其子陈国俊全权负责,温州基地董事长由其女陈秀丹担任,法人代表和总经理则从家族外聘任。
据记者16日调查了解,目前东方造船乐清基地的银行欠款7亿元,安徽基地亦有2亿元欠款。加上供应商的一些欠款,自身债务约为11亿-12亿元。但据陈通考子女透露,这其中并未牵涉民间融资。
在乐清同行看来,是一次破坏信用环境的事件。胡志兴表示,乐清市政府打算拿出2亿元替类似企业偿还贷款,但本人不至,政府努力也没有效果。
背景ⅠBeiJIng
行业遭遇信心危机
2011年,由于全球航运业低迷,一方面多数航运企业亏损经营,造成船东已预订船舶支付困难,新船预付款比例大幅下降,造船企业流行性资金大幅收紧,多数造船企业的净现金流为负数。另一方面,船东接船意愿不强,要求延迟交船、更改船型、延期付款的现象也在增多。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指出,国内银行对于船舶行业的放贷更加谨慎,加上国内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紧,造船企业融资难、交船难问题更加突出。
“今年造船总体行情依旧会很差,市场疲软,台州地区的船厂已经算是负债比较轻的了。”15日,浙江方圆造船集团董事长、台州船协秘书长金文林告诉记者。
一个新的行业背景是,2012年1月份,全球新接订单为199万载重吨,同比下滑71.1%,环比下滑36.5%。这是两年来单月新接订单量首次跌破200万载重吨,也是全球船市五年来最差的开年数据。
在中国,1月新接订单26万载重吨,环比大幅下滑54.4%、同比下滑79.1%,是自2009年6月来单月最低值。
评论ⅠPingLun
造船业急需转型
兼并重组有望脱困
有业界人士提出,我国船舶业迫切的需要转型:一是鼓励船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向高端技术方向努力转型;二是增加对造船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指导造船企业通过金融工具或财务手段来减低汇率风险、保障船舶信贷需求;三是加大对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的研究和理解,引导企业积极更新生产设施设备,加快在优化流程和标准以及新船型开发等方面的步伐。
此外,对于目前我国中小造船公司的生存危机问题,有人提倡兼并重组。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指出,中大型船舶企业应对规律性经营风险已经基本成熟,但是民营小型船舶企业将极易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现象。由此高博轩认为,并购主体将以国营大、中型船舶企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