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小企业都误以为大企业应该做档次高的产品,小企业只能做档次低的产品。其实不然,大企业靠规模经济效益取胜,所以它们更适合做量大面广的“大路货”,而小企业必须选择次主流市场,用“优、特、专”的差异化产品制胜。但是很多人却认为中小企业没有品牌、资金、人才、技术,怎么可能做出比大企业更好的产品呢?关键是企业家有没有这个胆量,敢不敢进行定位,一旦有了这个意识,企业就可以去整合资源,缺什么就补什么。只有当中小企业的产品做得比大企业更好、更精致、更专业时,才能吸引客户。
按照人们的“常识”来看,成本越高,利润必然越低。大家拼命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下功夫,于是各个行业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由于产品没有特色和差异化,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而作为购买者面对毫无差异化的大路货,只好用“低价中标”来选择供应商,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价格低才是硬道理。这种错误的思维不改变,中小企业就没有出路。所以我的结论是:要想提高利润,首先要提高成本。
此外,大企业可以依靠品牌和待遇吸引经理人加盟,但中小企业既不能提供很高的待遇,也没有诱人的品牌影响力,只能靠事业吸引人,留住人。当然,要想把外来的空降兵变成事业经理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股权来置换,一旦经理人有了股权,心态就变了,他们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会看得很远。这样既节约了企业的当期成本,又换来了忠诚的伙伴,可谓是两全其美。只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股权看得太重,不舍得把股权分配给有价值的经理人(不是经理人一入职就马上给,而是做出成绩后慢慢给,但是先期必须有书面承诺)。
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中小企业必须明白这个硬道理。当然,利益分为三种:长期利益、中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如果一个企业只给员工发工资,那是成本最高的一种方式,员工看不到未来,所以对工资的要求就比较高;一旦企业有了中期利益,比如分红、年终奖金、各种福利待遇、各种培训课程等,就会形成退出壁垒,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轻易离职;如果一个企业善于用长期利益来吸引人,比如股权,期权,购房补贴,退休基金等,员工的眼光就会放得更远,而不会计较一时得失,这时企业的成本才是最低的。因为远期的承诺并没有变成当期的成本,只有企业做大做成功了,远期承诺才能够兑现,那时候已经不是成本,而是利益的分配问题,永远都是企业拿大头,经理人拿小头,企业基本上不用花钱就能换来回报。
(作者系北京洋为中用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著名实战派营销战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