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2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话说河北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事实证明,天南地北的河北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 杨志强   

  河北是一幅风景秀美的画卷。北临燕山,西接太行,东临渤海, 环绕京津。作为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这片土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既有挺拔秀美的山脉,又有九曲十八弯的大河小溪;既有莽莽苍苍的树木森林,又有姹紫妍红的花团锦簇;既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又有波涛滚滚的大海;既有流光溢彩的城市,又有质朴静谧的乡村;既有金碧辉煌的皇宫佛寺,又有鳞次栉比的大厦高楼。秦皇岛、承德、石家庄、廊坊、保定、邯郸和涿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北戴河、木兰围场是耳熟能详的旅游名胜。正所谓:“旅游招牌打得响,不信您来看一看,万里长城第一关,海滩围场太行山,蟹肥鱼跃白洋淀,避暑休闲皇帝园。”

  河北是一个举世无双的聚宝盆。 自然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不论是陆地还是海洋,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都储藏着无穷的财富。作为矿产大省,已发现的矿藏多达147种,其中49种矿藏的探明储量均排在全国前十名之内;作为全国能源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这里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还有地上的粮棉果菜,水中的鱼盐特产……所有这一切,都为河北乃至中国的发展壮大,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河北拥有众多饮誉古今的名胜古迹,是全国知名的文物大省,闪烁着灿烂的文化之光。这块土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陆续建立过一些诸侯国,作为诸侯国的所在地和拱卫京都的畿辅要地,拥有众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化遗产。河北的文物遗存,上至二百万年前后,下迄近现代,内容丰富,精品荟萃,门类齐全,没有时代缺环,许多堪称全国之最。这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明长城、清东陵和清西陵;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承德、保定、正定、邯郸、山海关;涿鹿中华三祖遗址,邯郸赵国故都、满城汉墓、邯郸丛台、黄粱梦(吕祖祠),涉县娲皇宫等,都充分显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境内的长城是我国长城途经距离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艺术水平最高、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长城,只有领略了河北境内的长城,才能真正感受长城之长、长城之巍峨险峻以及龙腾九州之磅礴气势。

  河北艺术之花盛开,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定窑、邢窑、磁州窑和唐山陶瓷是中国历史上北方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衡水内画鼻烟壶、辛集皮革、安国药材等名扬中外;河北梆子历史悠久,曲调高亢激越,幽扬宛转;诞生在冀东沃土上的评剧,剧目丰富,曲调动人;唐山驴皮影雕刻精湛举世无双,唱腔优美独具特色;梨花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快板书,样样都是燕赵儿女创造的艺术精品;曲阳石雕、玉田泥人、胜芳花灯、蔚县剪纸,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绚丽的奇葩。

  河北人杰地灵,星河灿烂。古往今来,从河北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精英不胜枚举。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扁鹊;三国时代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刘备;建造了“天下第一桥”赵州桥的李春;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祖冲之;被唐太宗李世民誉为“人镜”,对贞观盛世的创立作出杰出贡献的魏征;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生创作60多种杂剧的著名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东北王张作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李大钊;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再加上民族英雄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马本斋等等。这些名载青史、流芳百代的杰出人物,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以各自不同的非凡成就,为河北增光添彩。

  河北物华天宝,许多土特产有独特风格。河北水果品种丰富、产量大,一向有“水果之乡”美称。其中梨、板粟、核桃、龙眼、葡萄、柿子、花椒等产量居全国前列。北方坝上的“口蘑”闻名南北;蕨菜号称“山菜之王”,是重要出口产品;核桃、柿子和花椒被誉为“太行三珍”;秦皇岛的八仙宴,唐山的蜂蜜麻糖,保定的马家老鸡,石家庄的空心宫面,以及白洋淀的全鱼席无不以其独特的风味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

  河北人天生忠厚老实。忠诚,是河北人历来的优良品德,河北人眷恋着自己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证明自己是好样的,是实实在在的河北人。河北人热爱自己的故乡,特别重视老乡关系,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氛围,共同的乡音,使出门在外的河北人在相互交流中既找到了亲切感,又驱逐心中的寂寞。忠诚构筑了河北人生生不息的本质,而这忠诚的信念厚厚地渗透沉淀在河北人的心灵深处,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事或人,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为朋友同生死,共患难,两肋插刀,忠于爱人,忠于家庭,忠于朋友。

  河北人是优秀的,细心的你会发现,河北人各方面都不差,经济、文化、体育,甚至读书的孩子,都是那么的刻苦、勤奋,事实证明,天南地北的河北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摘自陕西省河北商会会刊《冀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