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轶佳
虽然从1990年起就开始尝试在中国采购,但直到1998年,这家并未上市、向来依据自己步调不紧不慢前行、全球规模最大的家居零售商才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此后10年间,宜家仅在北京、成都和广州各开出一家店,再无其他举动。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这一年,宜家低调地在深圳、南京开出新店,随后又新增了大连门店,将门店数终于扩充到7家,标志着宜家在中国的发展跨出历史性的一步:扩张开始了。
“我们把现在的发展阶段,定义为宜家在中国发展的第三阶段,”宜家中国区零售业务总裁吉丽安(Gillian Drakeford)说,“当我们发现这个商业模式真正有效,市场条件也不错,我们在13年之后也更成熟更自信了。在一定的发展基础之上,现在,我们决定要加速扩张。”
这份发展基础有了越来越多的软硬指标支撑:2011财年,宜家中国的销售额增长了20%,访客增长了27%,“这意味着我们向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靠近”,吉丽安如此解读这个数字。除此之外,会员数增长了20%,官方网站的访问量也上升了20%。在新浪微博,宜家中国官方微博的粉丝数已经达到10万人,且以每个月增加1万粉丝的速度在增长。
吉丽安在宜家2012新财年启动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12年宜家将新开天津、无锡两家商场,2013年,又将在上海宝山、宁波和北京大兴新开3家,而到2015年,宜家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将增长到17家,其中,据吉丽安透露,极有可能的选址是武汉、广州和北京昌平。“到2015年,我们可能成为进入前十的市场。”吉丽安说:“总部希望我们更雄心壮志一些。”为此,瑞典总部开始更多倾听来自中国消费者的声音,以期开发更多适宜他们的产品,来来自英国的吉丽安就体会颇深,中国的烹饪和煮食方式和欧洲全然不同,中国人喜欢用炒锅,而目前在宜家的产品线里,尚无这类产品。
同时,宜家本身在中国市场的探索已渐入佳境。吉丽安愿意强调的是,销售、利润这些数据仅是宜家做出决策的一个方面,“让一家门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在于人。”“人”的因素,不单指宜家必须找到合适的员工运营门店、深刻领会其独属的零售模式;还在于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为中国顾客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标出他们能够接受的价格。
对家居零售商和家居品牌而言,当下正值盛世之后的坏光景。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下游产业,家居行业也不得不面临生意额迅速下跌的窘境。“2011年的大环境真的糟糕极了。”标致家具代理商吴磊说。接踵而来的坏消息正是佐证:规模不小的意风家具品牌今年却陆续撤出红星美凯龙的多家门店;2011年8月,居然之家在杭州的门店宣布关闭;和宜家模式接近的本土品牌伊利诺伊也关闭了在北京的一家门店……
在吴磊看来,房价无预期,打压的正是中端消费层次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恰是宜家的核心顾客群。“受影响较大的是大件家具,但装饰性的软装产品不会太受影响。灯具、纺织用品等的更新率相对较快。”上述宜家员工说:“目前在宜家,家具和软装的销售比例大约是6:4。”
“房产市场放缓,不意味着人们没有需求,他们也需要改变居住环境。”吉丽安如此回应这个问题。于是,和去年更针对新装修房推出的厨房主题不同,今年宜家巧妙地提出了“小空间,大梦想”的营销主题,将人们的注意力牵引至利用宜家提供的种种家居用品,改造现有居家环境。同时,宜家的产品手册上,也有针对家具产品的程度不小的降价促销。
不过,宜家在中国终归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外界境遇变幻终究是短期问题,其在加速扩张时,迎面而来的其实更多是长期挑战。
但无论如何,宜家所独有的零售模式,以及其所确立的无可撼动的品牌吸引力,仍像当年一样令一众中国消费者为之疯狂。“说实在的,宜家卖的不是家具,是一种风味、一种情调。”吴磊如此概括宜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