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1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高品质产品内销有“钱途”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明利

  

  欧债危机尚未平息,美国又通过了汇率法案,对于出口转内销企业,新一轮暴风来袭。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出口转内销企业为卸载国际市场压力,曾因出口国而异,大批回归国内;但随着国际市场环境好转,又集体选择出走。随着本轮国际市场情况突变,未来市场走势已经明朗:中国的崛起会让国际市场之路越来越难走,只有抓住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企业才能软着陆,实现长期持续渐进的发展。

  

  国内市场:

  成败皆在高品质

  

  国内整体市场环境、政策导向、消费需求及出口企业实际现状共同决定:只要战略方法正确,出口产品转内销很有钱途。具体表现在正反两方面。

  从正的方面说,国内市场环境今天瘦肉精,明天血脖子,后天塑化剂,食品安全成为国内市场的第一大隐患。从小作坊的地沟油,到大品牌的食品添加,安全问题无处无时不在,正严重威胁着市场的正常良性秩序。为此,政府层面一方面下大力度整治食品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的放心工程,希望能用高品质的产品赢得消费消费信任。而从消费者说,政府的提倡,一些大品牌的责任缺失,消费者消费意识已经普遍觉醒。三鹿事件后,国外产品一路走高等现象都说明,相对来说,消费者更加相信外国的标准。而从出口企业现状看,因为要满足或欧盟、或日本等国际市场的标准,在国内,当仁不让的是国际标准的代表,所以能满足消费需求。因此,出口企业产品在国内很有“钱途”。

  但从反面看,虽然理论上出口企业很有“钱途”,但条件是企业能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从环境来说,出口企业虽然产品高质,但一旦回归国内,当把产品放到渠道中,如何能让消费者辨别并相信产品真的高品质。

  也正因此,出口企业在内销有“钱途”,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战略和方法。

  

  高品质配上高策划

  才有高价值

  

  从出口企业转内销的实际来,出口企业转内销的正确方法是规避尝试化、简单化,奉行战略化、品牌化。

  首先说规避,大多出口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往往有尝试的心理,资金上缩手缩脚,人员上外行干内行事,产品上不进行科学规划,依据既有经验研发,市场区域则随行布市,漫天撒豆。

  从表面上,这些都是慎重的表现,但实际上,因为出口企业的慎重,对于市场的过分谨小慎微,导致企业市场缺乏真正启动的基本条件,尽管经过无限度的努力,却收效甚微,最后使出口企业感觉市场失败,形成了对市场的错误认识,以为自己产品没市场。

  其实从市场营销角度讲,一元钱的水卖得好,但十几元乃至更贵的依云照样有销量,产品的销量来自品质,更来自方法,具体到出口企业来说,品牌化与战略化是必经之路。

  从品牌化来说,许多出口企业以为品牌就是标志,是VI,但其实品牌化的关键要最大化地外显自身的核心价值。而这就要求出口企业必须从需求出发,实现从品牌产品定位,到产品规划,到外包装,到渠道模式、传播模式的系统一体化化的控制,实现对消费心智的占领,实现对自身的差异化塑造。

  实际上,只有从需求出发塑造出了差异化的品牌,出口企业的产品的高品质才能因为优势凸显形成实现溢价生存,才能让环境放心,让政府信任,让消费者买账,从而在当前国内食品环境不放心的情况下,使自己的产品真正从内到外都让人放心,走出自己当之无愧的光明“钱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