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0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浙江九个月消亡企业2.5万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据数据显示,2011年1—9月浙江省消亡企业数2.5万家,比2010年增加5%。2008年,浙江省全年私营企业注销数2.2万家,为当时的近6年最高。而2011年前9个月浙江企业消亡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8年全年企业消亡的数量。有不少研究浙江经济的专家称,这是一场比2008年更为严峻的金融危机。

  

  浙江:大量企业在消亡

  

  2011年12月5日,位于浙江省宁波的浙江祥宁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永兴不知去向。没有人记得这到底是浙江企业“跑路潮”中的第几起。

  2011年以来,浙企“跑路潮”不断发酵升级。至10月末,浙江已经发生过228起企业主逃逸事件。

  陈永兴是浙江祥宁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宁波北仑起步最早的几家汽车行之一。从5间小门面发展到宁波北仑规模最大的一家汽车二级经销商,祥宁多年来在业内口碑很好,大多数北仑人的车子都是在那里买的。

  12月7日,北仑新碶街道通知所有4S店、供应商和交了预付款的购车人,可在指定期限到警方登记。

  此前,浙江宁波七鑫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鑫浩“跑路”未遂,该企业被曝涉债金额逾20亿元。

  从2011年4月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失踪以来,浙江民企老板跑路事件愈演愈烈。眼镜行业龙头企业浙江信泰集团有限公司“眼镜大王”胡福林在9月底不知所终,其后,温州、宁波等地又陆续发生多起事件,“跑路潮”来势凶猛。

  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人出走的绝大部分原因是无力还贷。记者手头的数据显示,2011年1—9月,浙江省消亡企业数2.5万家,比上年略增加5%。

  

  资金危机

  

  这些出走的企业主多半和胡福林一样,无力还贷,更确切地说,是无力还债。尽管对于企业的头寸,胡福林坚称,出走前,“资是抵债的、够用的。”但此前,信泰集团一位高层向记者透露:“摊子铺得太大是导致企业资金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最后现金流断了,企业就难以为继。”

  信泰集团有不少资金来自民间的高利贷。陈永兴的不知所终,同样也是被高利贷所拖累。

  记者手头一份来自浙江省经信委的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浙江110万家法人实体企业中,能在银行贷到款的只有10万家左右,90%以上的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被挡在银行信贷门槛之外。

  小微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十分迫切,浙江省金融办统计,截至2011年9月底,浙江省已开业的170家小贷公司共计发放贷款1238.9亿元,同比新增贷款480.1亿元,增幅达63.3%。

  此前,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份报告称,相比2010年,民间融资的利息水平有较大上升,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在25%—30%,也就是说,月息在2分~3分之间。

  

  “走出去”跨越难关

  

  和这些面临转型危机的企业相比,浙江一些企业在试图通过“走出去”来跨越难关。

  数据显示,有150多万名浙商正在走出国门。目前,浙江省经核准的境外企业、机构超过4900家,累计投资总额112.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99亿美元,覆盖138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数量、规模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在省外经商办企业的人员约有600万,省外浙商在全国的投资规模超过3万亿元,其中浙江输出资金约1.3万亿元。

  不是浙江经济出了问题,而是浙江的“小狗经济”在转型。不少经济学者说,成长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目前迫切的是,要将这个代价控制在可以接受的“度”之内。比如,不要引发就业上的问题,这才是根本。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