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燕青 严婷 嵇晨
审视过去的一年,展望已经到来的2012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已成共识。对于中国而言,2012年还将是诸多挑战拉开序幕的一年。随着助推过去30年经济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老龄化趋势渐显,加之资源约束、增长方式转型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很多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始于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开始“下台阶”。
当经济学家们沉浸在数据分析中展望未来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副院长、知名管理学家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认为,中国没有理由放慢经济增速。他表示,中国应充分利用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比较优势,继续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国内需求,而非单纯依赖西方发达经济体,尤其不必因为其他经济体疲软而变得过度谨慎。
记者:作为市场营销理论全球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对于外行而言,你将如何定义市场营销?
奎尔奇:去糟粕,留精华,透过所有差异性的表面看到事物本质的共同点,才能称为有效的市场营销。那些并不重要的、肤浅的差异性可能在表面上看上去很重要,但本质却毫无意义。市场营销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本质。
如果你上一个搜索引擎,那么无论它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想要的东西都是一致的:高质量的信息,并能够系统化方便地将信息展现出来。中国和美国消费者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本质区别,这也解释了贸易保护主义,解释了为何一些国家常常会禁止和国外同质商品进入该国市场。
我的新书《商业皆本土》(All Business Is Local)今年1月就要出版了,很快也会由中欧出版中文版。尽管我一直都是全球市场营销的倡导者,但我却对过于强调全球市场营销而非本土市场营销感到失望。我说的“本土市场营销”,并不仅仅是指注重地方文化差异,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我指的是在手机上的GPS技术,让营销者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精确定位到目标消费者。这可以大大提高本土营销的效果。小商店可以通过在地理位置上注册用户推销而获得更为精确的目标客户。我们一直在谈论全球市场营销,但95%的交易都是本土交易。
记者:通过技术能够更好更大量地搜集消费者信息,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但你是否认为我们目前已经有效利用了已有信息?
奎尔奇:有趣的是,人们抱怨营销的低效率,抱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短信轰炸,都是我不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营销者开发出新的技术让营销变得更有效率,不仅降低了营销成本减少了浪费,也让我们收到的消息更有针对性。但突然之间,我们就开始紧张起来,因为现在营销者知道的太多了。事实上,我们在不相关短信的轰炸之下,反而感到更加安全。这是一个伟大的悖论,效率更高可以降低成本,但却让人害怕。
记者:这样高效率的市场营销是否可能实现?
奎尔奇:是的。计算机的成本直线下降,摩尔定律依然适用,因此人们将会拥有分析海量数据的实力来实现精确定位目标消费者的目的。
记者:我们是否能找到最智能的方法来进行数据分析或搜集?
奎尔奇:当然。会有人编写出这样的算法,使他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会有人写出这样的程序,并成为百万富翁。
记者: 你将如何在中欧深化和实践你的这些理论?
奎尔奇:中欧内部有很强的价值评估体制,这一体制强调优秀的表现,而工作表现优异、能够创造价值的员工也会因此得到奖励,同时这种价值体系也强调了创新性,并不拘泥于学位等级。员工会感受到个体差异,我也很乐于尝试着继续鼓励这种差异化的价值评估体制。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中,我认为员工应该突破保守观念,大胆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本人非常欢迎创新的想法,也更乐于和有前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打交道,聆听他们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想法,而不是等着我去催促。
记者:你带来的一个新变化是,中欧将致力于提高研究和学术水准。在这方面你对2012年和更远的未来有何打算?
奎尔奇:中欧必须从一个局限于某些领域的教育机构,转型成为研究和教育两方面平衡的机构,正如中国应该从先前的“模仿者”转型成为“创新者”,中欧也要从“知识传播者”变成“知识创造者”。
所以,在不降低现有教育品牌口碑的前提下,我们将大力拓展学术研究,但不是那些不太有实用价值的实验室或晦涩艰深的课题研究,而是推动那些扎根于现实并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归根结底,对中欧来说人才最重要,我们有很多卓越的领袖,他们非常有想法。
记者:在学术标准上,中欧是否与此前你领导的伦敦商学院(LBS)和哈佛商学院(HBS)有所区别?
奎尔奇:答案既是否定的,也是肯定的。否定是因为,科学研究的标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好的研究在技术上而言没有国界。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旨在推动中欧“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宗旨。因此,我们感兴趣的学术研究将与我们的这一定位相一致,而不是那些相对范围狭窄、不太可能对人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