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建 本报记者 张永忠
在西昌市按照显山露水,突出生态、田园特色挺进“川滇综合枢纽、绿色钒钛之都、国际山水名城”目标,致力于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建设繁荣开放文明秀美的现代化生态西昌时,奋战在环保最前列的“排头兵”们,注定要成为这场当代科学发展大剧中令人关注的角色。
2011年9月,“秋老虎”大发淫威,四川、重庆等多省市遭遇到几十年未见的持续高温,位于泸山脚下、邛海边上,拥有美轮美奂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西昌,却以蓝天碧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地理和环境优势,以城市绿化更多、街道更加整洁、天空更加湛蓝、邛海碧波荡漾的良好生态环境,展现着这座古今春城“一城青山半城湖,松风水月胜境地”的独特魅力,令避暑的人们纷至沓来,让国内外游客心向往之。
恰在当月16日,西昌市以高分高评的佳绩顺利通过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验收,为西昌加快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添加了一枚重要砝码。当月28日,四川省生态保护暨城市生态建设现场会在西昌召开,省环保厅长姜晓亭称:西昌的邛海湿地恢复建设工作在全省走在了前列,体现了自然、生态、环保,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与会者们通过现场考察,对西昌生态保护暨城市生态建设、邛海湿地恢复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从一个侧面彰显出西昌在生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具有某种典范意义的卓著成效;标志着西昌市省级生态市在当年3月以高分高评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后,正在为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而持续奋进;也体现了始终奋战在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城市最前头的西昌市环境保护局全体职工的拼搏精神和出色工作。
牢记使命:
“内外兼修”开新宇
西昌,我国西南边陲重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历史上“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和“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的称誉,邛海、火把节、彝族年、中国花木之乡、卫星基地等绚丽多彩、驰名中外的旅游景观、民俗风情、丰富资源和现代科技,赋予了这座被赞称为“阳光城”“月亮城”“航天城”的美丽城市,多少梦幻般的想象,多少令人留连忘返的情结!
然而,正像愈有天时地利优势愈需要大力度的环境保护一样,尚在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发展经济的西昌市,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压力一直极大,市委市政府的责任和职能部门市环保局的工作极其繁重,西昌的城市建设也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等几个阶段。西昌市环保局一班人清醒地意识到,西昌经济发展总体上还停留在资源加工、资源转化的初级阶段,以高效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西昌的环境变化有着巨大的不稳定性,搞好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环境监管、淘汰落后产业等工作远非易事,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矛盾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
在生态环境毁损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的关键时期,西昌市环境保护局一班人牢记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使命,以壮士断腕的最大决心,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进取。高建虎局长等领导同志以率先垂范、冲锋在前的带头作用,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率领全局职工为认真落实市委市府的环保工作目标顽强攻坚,开始了“内外兼修”的创新进取——首先由从严治内的班子建设、转变作风、提高队伍素质抓起,高瞻远瞩定对策,脚踏实地抓落实,风尘仆仆跑基层,抓紧解决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在高质量干好日常环保工作的同时,尽力搞好西昌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和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市中诸多和环保有关的工作。
作为环境保护和创建生态城市活动的业务牵头部门,西昌市环保局以“排头兵”的角色冲杀在全市环保工作和各项“创建”活动的最前列。他们将纷繁复杂的诸多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细致量化,制定目标,层层抓落实。在市委市政府和州环保局的正确领导、悉心指导、大力支持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环保局在西昌全市环保大局中以超常规的执行力,助力西昌建设了一大批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基础工程,多项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12月,西昌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获得成功,并在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首个申报创建省级生态市(县)。2008年,西昌市投入14.11亿元用于28个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了城区周边植被恢复等一大批工程,初步形成城区及邛海周边百里五彩林带、百里公路防护林带、百里河堤防护林带等。2009年至2010年,西昌在22个乡镇实施“七个一”工程,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发展呈现崭新的面貌,22个乡镇全部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2010年5月,西昌成为四川两个县级国家级森林城市之一,并于同年确定了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目标,进而制定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目标,标志着西昌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始迈向新的更高的层次。
顽强攻坚:
为系列“创建”而战(上)
近年来,中国加大投资性拉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国民经济“逆势”保增长,但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巨大的环保工作,却更加艰巨而严峻。
“不能因为这一代人的生计而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生计,不能因为这一代人的发展空间而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凉山州委常委、西昌市委书记邓显祥,西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俊等西昌党政领导坚持认为,搞好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是西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取向,是构建幸福和谐生活的现实需求,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必然选择。
地方“父母官”们的远见卓识、责任意识、决策运筹、倾力支持乃至亲历亲为;西昌把生态市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创建生态市作为加快全域西昌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战略予以实施的卓越思维和作为;他们实行生态市创建“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靠前指挥,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市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包片包乡、各级干部包点、部门包项目,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的领导带头、求真务实行动;以及把创建生态市工作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由组织、纪检、监察部门实行常态管理以形成现代制衡监督机制的创新举措,成为西昌生态市建设等几大“创建”活动中一种务求必胜的主导因素与体制性的保障力量。
2008年西昌市正式启动省级生态市创建后,西昌市环境保护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省、州环保工作总体要求,坚持西昌的生态立市战略,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以组织实施生态产业体系、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能力保障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建设为载体,牵头各有关方面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将一场大力度改变西昌面貌和提升发展层次的新战役,持续打了三年,同全市党政和人民共同书写出西昌市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打造低碳西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推进新型生态工业,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布局,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一大批新兴产业。同时开展了34个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技改项目,投资12亿元实施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安宁河谷、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三大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带,形成七大支柱产业,八大生产基地,并致力于实现旅游业由传统观光型向生态休闲型转变。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西昌。统筹规划山、水、田、林、路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绿化美化,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建立垃圾处置长效机制。投入5.2亿元实施环境治理,治理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62公顷。投入巨资完善城乡环卫设施,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绿色西昌初具雏型。
大力推进生态人居,打造宜居西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生态安居工程、生态人居环境建设。200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近7亿元实施道路桥梁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1+6”特色示范街风貌塑造,形成了“一街一景”特色城市景观,建成了以航天大道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景观大道,西昌成为全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县级示范城市,宜居西昌魅力凸显。
大力建设生态文化,打造人文西昌。坚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全力弘扬地域生态文化,在全市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同时依托彝族风情、山水文化、古邛都和丝绸之路文化,全力打造一批富有西昌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和主题公园,进一步丰富了西昌的人文资源。
大力拓展生态内涵,打造文明西昌。相继开展新农村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文明行为倡导活动、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破坏生态资源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拓宽了生态建设的外延,深化了生态建设的内涵,市民文明素质较快提升,初步实现了西昌“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火起来”目标。
大力提升生态保障,打造和谐西昌。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高能耗企业技改等纳入科技攻关项目,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评估机制,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山洪灾害防御预警预报指挥系统、动植物检疫系统、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机制、大气自动监测网络等生态安全预警等,并进行治安、交通综合整治。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新景象逐步形成。
顽强攻坚:
为系列“创建”而战(下)
为建设繁荣开放文明秀美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这一关乎西昌发展、百姓生活、子孙幸福的大事,西昌适时作出“川滇综合枢纽、绿色钒钛之都、国际山水名城”的战略定位及实现路径——将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城市、中国森林城市、全国平安县市、四川省文明城市、邛海—泸山景区创建5A级景区五大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一同部署,一同落实,联动推进,成果共享;坚持“生态优先、发展优先、惠民优先”原则,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团队攻坚、行政问责等制度措施强力推进,努力构建生态创建新格局。并在生态田园城市创建过程中,结合实际探索出“政府主导、规划龙头、五创联动、捆绑投入、产业支撑、项目推动、文化提升、群众参与”的工作推进方式,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从而推动西昌市的生态创建工作,不断获得新的重要的突破。
“由于历史欠账,西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村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与城区的快速发展不相吻合。省级生态市的创建改变了乡村脏、乱、差、噪、堵现象,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了彝族同胞生活质量。”市环保局局长高建虎认为,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从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着手,开展专项治理和生态建设,使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形成了生态市建设的强大合力及有力保障。
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是西昌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是抢抓历史机遇、推动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发展规律、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几年来,西昌市环境保护局一班人不辱使命,履职尽责,率领全局职工全力以赴,抓紧再抓紧搞好有关环保的各项工作: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西昌市中、长期环境保护规划和目标;确定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计划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组织拟定和监督实施西昌市确定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组织对全市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执行建设项目中的环境管理制度,指导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负责对全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检查。监督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区等工作的实施。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对全市开展环境监察、排污费征收、环境保护执法检查。负责统一监管辐射、放射性废物,执行全市污染事故处理应急方案……
卓有成效的环保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西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全市持续加大治污减排力度,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环保民生”惠及了更多的西昌市民;环境管理机制体制不断创新,部门联动日趋融合;职能部门环保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群众环境权益得到保障,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其中无不凝聚着西昌环保局全体职工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2011年3月8日,四川省建设生态县验收组来了,领导专家们欣喜地发现西昌市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他们通过现场考核、资料审核、民意调查,对西昌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西昌市六项基本条件33项建设指标全部达到验收要求,一致同意西昌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
在创建生态市等工作的强力推动下,西昌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邛海水质优于国家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市域内其他水环境功能区控制断面和出境断面的水质均达到划定的相应水体功能标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效促进了西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10年全市GDP实现228.3亿元,四年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3亿元,四年增长了5倍;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达到19.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104位、西部第8位;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四川省十大最具活力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四川省民族地区榜首。
“开局”更新:
为国家级生态市奠基
西昌市环境保护局全体干部职工在长期认真履行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以锐意进取的苦战奋斗和富于现代意识的励精图治,在保护和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防治工业污染等多种公害,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又开始了“十二五”的新工作,为全市环境保护和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不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贡献。
“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西昌环保局除了举全局之力协助市委市政府推进并圆满完成西昌的全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工作;做好组织完成生态市创建资料档案,促进年度生态乡镇创建,完成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规划审查,筹备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启动工作,配合完成全省生态保护暨城市生态建设现场会召开等多项工作,进而协助市委市政府圆满完成省级生态市迎检验收的各项工作之外,在自己职责所系的日常工作中同样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突出抓好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突出抓好污染源控制、清洁生产审核、主要污染物减排、污普数据动态更新、环境执法监察、环境监测和环境宣传教育等诸多工作。做到2011年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并做好多个项目落地的环保服务工作;组织开展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加强国控、省控、州控企业管理,加强邛海保护区污染治理等工作;认真做好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的核查工作,全面完成西昌市减排目标任务并积极做好“十二五”污染减排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执法工作力度,高度重视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的调查处理,加强对攀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三同时”监管,认真做好排污申报数据动态管理,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等工作;成功完成例行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污染纠纷监测、委托性监测、重点源监测、监督性监测等环境监测工作……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迫切、艰巨和重要,需要担纲实施的环保人勇于全身心付出的奉献。高建虎和全局干部职工把敢于拼搏的毅力和为西昌发展竭尽全力的心血,尽情奉献给了环保事业。西昌市近几年环保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多个“创建”的显效,无不同环保局的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继续筹划今后的发展时,环保局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西昌“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空间小,压力大。西昌2015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还存在较大困难。最大难题是国家级生态市必须全市80%乡镇要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而目前西昌几十个乡镇中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要求较高,投入巨大,要在三年时间内达到该目标存在较大的困难。因而只有一往无前,大踏步地进取,大力度地开拓,大跨度地奋起,方能攀上新的高峰。他们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转型跨越,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认真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和效果到位,为西昌实现创新发展、转型跨越,直至建成国家级生态市,不断书写环保工作的新篇章。
延伸阅读
据了解,西昌市在2011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的基础上,2012年将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市(县)建设工作,制定创建方案,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措施,推进国家级生态市五大体系建设。为此西昌将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方向,全面实施“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三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进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循环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将更加注重保护西昌独有的山、水、田、林生态系统,做到以山融城、以水兴城、以绿美城;并立足独特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城区及周边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西昌市环保局亦将一如既往顽强攻坚,进一步牵头推进诸多相关工作,致力提升西昌生态品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圆满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和推进全市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自己更大更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