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能力有问题?投资者输不起?
不断有“受害者”站出来,揭发外资投行的“血洗”行径,星展银行(香港)、香港荷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都在名单之列。
投资者的巨额亏损,是谁造成的?谁应负责?到底是银行的问题,还是投资者赢得起却输不得?
在百度上搜索“外资银行巨亏”这6个字,一共跳出约103万条信息,来验证这一事实。对中国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外来和尚好念经”这句话,在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身上完全失效。反倒是因为外资银行缺乏灵活机动的应对机制,在遭遇理财产品亏损,面对投资者质疑时,往往显得非常被动,导致“亏损”被不断放大,银行也在这一次次的负面拉锯战中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渣打因巨亏而被闭门批评
前几天,关于渣打银行产品巨亏被上海银监会闭门会议点名批评。
由于国际经济很不稳定,QDII产品确实在亏损,但是亏损的数据并不只是数据库里显示的那样,更甚都有。坊间不时传出渣打一款产品巨亏90%的消息。
消息称:一家外资行高层“爆料”,上海银监局在召集外资行高层开的闭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渣打的产品巨亏90%,还要求与会的各家银行反省自查。
不过,关于这次“闭门会议”,没有得到上海银监会正面回应。但该银监局人士表示,外资银行方面确实要注意的是,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投诉方面,中资银行应对措施要比外资银行更灵活。另外,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诉事件大多在地区分行就能处理解决,但外资银行的相关投诉往往要提交到亚洲总部,流程时间较长,理财产品负面影响因而会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广。
生不逢时注定是个悲剧
查看渣打银行历史产品数据也发现,该行有统计的产品中,一款代号为200710的QDII美林“聚焦亚洲”理财产品,已出现了约45%的巨额亏损。该产品发售于2007年12月。
渣打目前还在运作中的产品也有账面亏损情况,而这些产品集中发售于2007年。他表示,这些亏损是因为产品发售的时间点不好,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
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冯博曾表示,部分发售于2007年的理财产品,标的挂钩着股票、基金、指数等,设计产品时谁也没有预料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这些产品“从一出生就注定难以扭转败局”。
外资行理财产品大面积亏损
不过,今年开始,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开始好转,不少外资行慢慢上线了不少QDII产品。这类基金产品波动较大,属于高风险产品。德银被投诉的产品估计也在此列。
根据普益财富截至2011年11月18日的统计数据,正在运行的243款QDII理财产品中,累计收益率为正的理财产品有95款(占比39.09%)。也就是说,接近60%的产品累计为负收益率或零收益率。
从银行性质看,中资银行正在运行的24款QDII理财产品中,有6款产品(占比25%)累计收益率为正,且所有产品累计亏损幅度均未超过50%;外资银行正在运行的219款QDII理财产品中,有89款产品(占比40.64%)累计收益率为正,另外有2款产品累计亏损过半。
从运行期限看,运行期在6个月至2年的QDII理财产品有43款(占比17.70%),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3.28%。另外,运行期在2年以上的QDII理财产品共200款(占比82.30%),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6.57%。
在十大亏损产品的黑榜单上,汇丰、花旗、渣打三大外资行皆榜上有名。其中,花旗占4席,渣打3席,汇丰、民生和中信各占一席。其中,负收益排行榜第二名的是渣打银行发行的基金精选之DWS气候基金美元款,一度达到-53.3%的负收益。
在亏损产品的币种中,除了美元和人民币是主打,还有日元和欧元。如花旗的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日本股票和贝莱德世界金融基金(欧元),分别亏损48.45%和42.75%。
投资者可择机赎回
自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至今欧债危机还在不停蔓延,在以往市场中,出现亏损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QDII理财产品,一是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还有一类是结构性理财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逐渐到期,如今发行的理财产品也相对保守,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前两年是众矢之的,其也相对保守,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亏损的情况。
目前亏损最为明显的当数QDII理财产品,由于这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海外市场或者与海外资产挂钩,而自从2008年后,经济、金融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使得海外市场的走势波动剧烈,这也造成了大部分QDII理财产品的净值始终难以翻身,而如今这种情形并不能好转,理财产品也将继续亏损。
因此,投资者投资QDII理财产品除了需要关注理财产品的结构外,投资市场是关注的重点,选择相对安全的资产进行投资。
另外,多数QDII理财产品设置了开放期,投资者可以申购和赎回,投资者应该根据投资市场情况和理财产品的表现,进行赎回操作,以免损失继续扩大或者收益流失。
(摘自《每日商报》洪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