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曾经创造的财富神话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会过气。然而,自去年以来,比亚迪经过2010年的汽车“退网门”和今年的裁员风波之后,人们对比亚迪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产生了疑惑。好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之后,比亚迪第三季度财报已显示出向好的趋势。这种纠错能力使我们有必要回望王传福:从比亚迪以往的发展来看,他是一个懂得并能够实施有效经营的企业家。
□ 程以昆
作为企业家,王传福至少有三项基本功:技术眼光、企业管理、资本运作。
技术发展的排头兵
王传福是技术人员出身,他在技术上以模仿为起点,注入自己的元素,从而实现超越。例如,在新产品投入市场前的研发路线上,模仿过三洋锂电池、富士康手机、丰田和通用汽车,但是从模仿开始,比亚迪就注重自己的创新,充分挖掘国内优势,特别是人力资源优势,刚开始做电池时,一套三洋18650电池的生产线就要上亿元,王传福硬是通过技术创新,把日本全自动电池生产流程分解开来,变成人工操作。进入汽车领域也是如此,耐心的王传福把丰田汽车的零件拆下来研究了一个遍,将其中许多可以使用人工生产和装配的工序由机器作业转为人工,对于刚创业的比亚迪来说,这为其节约了大量的启动资金。
以人为本的管理者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工程师”。这是比亚迪人耳熟能详的“王传福语录”,正是把人看作创造者,他才能从独特的视角,让所谓大工业的优势在人力资源面前打了败仗,从而颠覆了机器化大生产全面优势的概念,这是因为,全自动化固然可以提高同一产品的计时效率,但在工艺改进的情况下,对机器实施相应改造却没有人的反应更快,因此在产品转型时,人才资源可以发挥计件效率。本着对“人”的理解,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的16亿港币中,有33名管理层在公司中直接持有股份,最高者持股甚至达到了上市前的5.3%,随着比亚迪上市,管理层也取得良好的收入,从而更加紧密地在比亚迪旗下汇集,从电池出发,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的精致化为其向电动汽车领域扩张打下了基础,这一切都源于核心团队的力量。
资本运作的先知
2011年12月5日,比亚迪香港公司宣布出让持有的金辉高科6%的剩余股权,从而使其最初创建金辉高科持有的39.375%股权全部转出,在这笔交易中,其中的33.375%以4.96亿价格转让给一百工业有限公司,6%以8900万元价格转让给佛山南海新亚铝业不锈钢有限公司和佛山中科金禅智慧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扣除其当初的投资额,比亚迪预期录得超过5亿元的投资收入,确可以算得上满载而归。
这仅是其资本运作中出色例证之一,巴菲特投资、A股回归、H股首发,都让比亚迪得到了充足的回报,支撑起不断进军新领域的资金需求。
2007年比亚迪又剥离出手机业务,以比亚迪电子的名义在香港上市,集资59亿港元,加强了当时风头正健的手机业务,比亚迪看到国内A股发行较高的市盈率,经过长达3年的徘徊,于今年6月终于回归A股,筹资18亿元,其所募集的资金项目有一个用于其起家产品锂离子电池,有两个项目用于汽车研发和零部件建设,这些都有力地化解了比亚迪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而最近对于金辉高科的操作则为比亚迪今年达成利润预期做出了超出一半的贡献。
比亚迪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到手机再到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业务,都是在国内创新的典范,因为拥有在技术、管理和资本方面的敏锐眼光,使得比亚迪有资格走向国内相关领域的最高端,而且它也确实做到了这一步。
每当涉足一个新领域,虽然有许多未知世界有待认识,但王传福硬是以敢于挑战的斗志,一边发展一边总结。目前,比亚迪要化解数年扩张带来的资金问题,应该相信王传福,他在金辉高科事情的表现即可见其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