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1日起,由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的,由贵州省制定的《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标准明确规定,酱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生产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需以高粱、小麦和水等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制成,以保障酱香型白酒质量。
统计数据表明,近5年来,中国酱香酒的平均增速达到了32%,是中国白酒5年平均增速的两倍以上,成为仅次于浓香的第二大香型。由于其市场份额与浓香型白酒有很大差距,引得众多白酒企业纷纷投身酱香市场。
目前,除茅台、郎酒这两个传统酱香名酒外,酱香领域已迎来五粮液、泸州老窖、沱牌、华泽集团、联想集团等诸多市场开拓者。随着各路企业纷纷跟进,传统酱酒企业新品迭出,使得酱香白酒市场产品线已经趋于饱和、成熟,形成了较完整的酱香产品价格和品牌分布线。
业内人士认为,在白酒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环境下,酱香型白酒前景和空间仍被看好。目前浓香白酒已占到全国白酒市场份额的70%以上,提升的空间已非常小,且难度巨大,而酱香白酒目前市场份额还不足全国市场份额的5%,且生产酱酒的企业相对很少,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未来十年,酱酒市场份额会得到大大提升并成为中国白酒的主流香型之一。
业界专家估计,随着市场期望值的不断攀升,资本的不断介入等因素的助推,酱酒在中国白酒的占比还将快速提升,考虑到酱酒生产周期为3—5年,预计酱酒会在五年之后放量增长,届时酱酒行业将面临真正的竞争。
(酒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