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发改委调查药品出厂价 新一轮“降价潮”势不可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官网发布消息,国家发改委已印发关于《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的通知。根据《办法》,12月1日开始,国家发改委将对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开展新一轮的出厂价格调查。

  □ 牛思远

  

  中央电视台近期连续报道“部分药品价格比出厂价高2000%”,引发了社会舆论强烈关注。国家发改委此时出台文件,应该是对当下热点的一种回应。接下来,国家很可能会对前期药价存在虚高现象作进一步整治。

  

  剑指“天价药”

  或引发新一轮药价下调

  

  据南方日报报道,记者查阅《办法》发现,24条试行办法明确了药品出厂价格调查是对在我国境内生产或进口分装药品实际出厂价格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的行为,是国家发改委依法开展价格调查工作的重要形式。调查将由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具体实施或委托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实施。

  《办法》要求药企如实填报《生产企业及药品基本情况调查表》和《药品出厂价格调查表》,调查人员将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核实调查药品规格,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至2个规格开展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药品出厂价及销售等有关情况。出厂价包括最高和最低出厂价以及平均出厂价格;现行零售价项目分为国家定价、产地省定价和企业定价;销售情况细分为销售收入、销售数量以及销售人员数量。药企拒报、虚报、瞒报、不配合调查的价格违法行为将被追责。

  “国家发改委选择现在这个时刻推出药价调查文件应该是对当下舆论热点的回应。”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新医改三年之旅接近尾声,而当初新医改的目标“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政府急需找到方法缓解目前“药价虚高”的情况。

  德邦证券日前发表研报也认为,药价是被管制的主要对象,在现阶段,降价将成为医药行业的常态。关于调查药品出厂价的传闻去年就已经甚嚣尘上,现在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了第一步,表明了发改委对于药价加强了解和掌控的决心,为今后合理定价埋下伏笔。

  据了解,发改委首次大规模调研药价是在2006年4月,第二次是在2007年5月。这两次调研后,发改委曾几次降低药价。此后,“每两年对药价调整一次”基本成为国家发改委调价的规律。业界普遍认为,这一轮大规模调研,应该是下一轮药价调整的前奏。

  

  剑指暴利药

  取消“以药养医”才是根本

  

  “对基本药物产品是利好,对流通价差大的暴利药利空。”凯基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徐德仁表示,国家发改委此举明显是摸清药企真实成本,而许多实行代理制的药品毛利率确实很高,应该坚决降价。

  德邦证券研报也认为,从发改委公布的试行办法来看,对于处方药生产企业尤以代理销售模式的处方药生产企业影响较大。以底价销售模式的医药企业一般出厂价都较低,代理商承担了大部分或全部的推广费用。药厂自身的销售费用较少,因此从出厂价到终端价有一部分要让利给代理商,造成出厂价和终端价格差距较大。自主销售的出厂价含有销售费用,出厂价和终端价格差距相对较小。

  研报认为,从发改委的文件来看,此次调查会选取医药企业具有代表性的1—2个品种规格进行调查。从附件中的调查表格来看,此次调查既涉及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等多项经营指标,也涉及到企业药品专利、新药类型等研发能力指标,从这些指标可以预计国家发改委此次调查出厂价一方面是想真实了解医药企业的药品成本,为以后定价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会考虑对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在定价方面进行倾斜照顾。

  专家认为,发改委对药品出厂价的调查可以缓解“天价药”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废除实行了几十年的“以药养医”体制,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医生只有开高价药才能得到更多的利润,只有打破这个利益同盟,“天价药”的现象才能得到解决。

  企业动作ⅠQIYE DONGZUO

  药企表示积极配合价格调查

  □ 夏芳

  

  药品价格水到底有多深?

  一位从事多年医药销售的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央视报道的现象在医药领域可以说是“冰山一角”。

  在该人士看来,医药销售环节存在加码的事情,是行业内的“潜规则”,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将很困难。不过,未来的药品价格改革的趋势不会改变。

  “药品到了医院后,医院将加15%的价格给病人,而医药代理商到医院这中间也有部分加价,有消息称,这两部分添加的价格将来或许被取消,由政府来补贴,但目前来看实施不太可能。”上述人士表示。

  

  药企称将积极配合价格调查

  据《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药厂在销售产品方面有不同的渠道,部分大的企业一般有自己的销售团队,也有的企业则是通过代理商加自己团队混合销售。至于产品的价格则是由当地政府统一定价,不过,在销往各地市场时,都会通过当地政府招标制定出药品的采购价格。

  一份看似完善的价格制定体系,为何还有层出不穷的“天价药”面世,这其中到底有何隐情?国家发改委对药品价格的调查,对“天价药”的制止有多大的作用?如果药品价格体系与成本接轨,对医药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发改委的调查办法将对行业形成一个长期的机制,不过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医药生产企业,会积极配合政府的调查。”上述高管表示。

  科伦药业董秘熊鹰表示,发改委对药品价格的调查,对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价格基础,对未来规范医药行业和完善价格体系都是一件好事情,科伦药业近年来一直配合发改委的价格调查,在未来也会积极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

  独一味董秘郭凯表示,中药企业的利润本身很低,而中药的价格较低,因此,办法的出台对中药企业没有影响。不过,从长远来看,对中药企业来说,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中药产品可以进入更多的基本目录,增加销售。

  

  评论ⅠPIN LUN

  

  治理虚高药价

  需开政策“处方”

  

  □ 白岭

  

  低价竞争、高价公关、消费者埋单的食物链模式,正蚕食着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药价虚高程度的数字不断刷出新纪录,近日央视报道有的药品从企业出厂到医院零售价格竟然一路高出200%。国家发改委日前已发布《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将对国家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药品开展出厂价格调查,掀开药价的老底。

  药价虚高,直接埋单的是患者,然而药厂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生产厂家都需要委托医药公司进行招标。但是,大部分的加价被用在了医院、医生、相关部门,企业在这个加价空间里所占的比例不到10%。一压再压的基药招标价格、大幅上涨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使得今年多数上市制药企业利润增幅降低50%以上。低价竞争、高价公关、消费者埋单的“食物链”模式,正蚕食着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无论多少,医生开处方提成药价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医药市场既非一般意义上的卖方市场,也非买方市场,倒是形成了中间吃两头的畸形行业生态。只要医药公司、医院、医生等各个环节利益均沾的潜规则不改变,药品中标价就很难回归到合理范围。

  其实,对于患者来说,药买贵了还不算是最坏的。更可怕的是药价中的提成导致许多医生的处方不是以病患的治疗需要为导向,而是个人利益为导向,过度医疗现象严重,不仅加剧了看病贵,而且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隐患。“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

  发改委从药品出厂价开始查,就是掀药价的老底,利于招标方了解成本,也避免某些利益团体钻空子。但仅仅查是不够的,还要有公开的结果,将中间利润暴露在阳光下。而这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仍然在于政府管理机构自身的彻底改革,治理药价虚高需要医疗体系乃至政府财政体系等全系统会诊,开出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