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健
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这是江苏吴江盛泽镇白龙桥桥壁上刻着的一副对联,描述的是明清时期盛泽镇丝绸行业的红火景象。直到上世纪末,“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盛泽一直以世界级丝绸重镇的地位示人。而如今,兴旺数百年的盛泽丝绸产业近乎消失,化纤取而代之。目前在盛泽,真正生产真丝制品的企业不到20家,而化纤企业达2300多家,“绸都”转产意味着绸业萎缩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多重压力致“绸都”无绸
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副书记钟永林坦承,如今东方丝绸市场成交额中,丝绸已萎缩至极小的比例。今年1-9月,市场成交额达547.5亿元,同比增长17.6%,但丝绸交易额全年至多不会超过5亿元,占比大概在千分之六到千分之八之间,这与盛泽丝绸最辉煌时期占据整个吴江经济半壁江山的局面形成巨大反差。
真丝绸织造除了原料价格高、资金占用多以外,还具有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工艺流程复杂等特点,盛泽镇科技办潘振宇说,化纤织造正相反,具有设备投资低、原料价格不高、生产周期短、工人技术操作要求并不高等优势。而且在2010年化纤织造获利颇丰,所以茧丝绸生产企业纷纷改织化纤。
守望者探索高端路线
盛泽丝绸是中国丝绸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四大绸都”的情况大体相似,只是转产方向不同,如有的转经编、有的转棉纺。真丝绸果真没有市场前景了吗?一些守望者并不这么认为。吴江市丝绸行业协会副会长、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告诉记者,真丝制品天然就是奢侈品,必须走高端路线,国外一些品牌,用的都是中国的丝,甚至面料,如爱马仕的丝绸围巾,有的售价高达三四千元,照样有市场。
作为改革开放后盛泽第一家民营真丝绸面料生产企业,鼎盛丝绸目前实现面料、家纺、服饰、礼品等全系列丝绸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已成为盛泽真丝绸的行业骨干,在国内已小有名气。三年前,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并购了原苏州丝绸业“头牌”——苏州东吴丝织厂。吴建华说,只要用心做,盛泽丝绸定能走上复兴之路。他的秘诀在于重点抓研发设计与销售两头,与东华大学合作一起开发新面料设计新款式,创新性地在桑蚕丝中添加了高档蛋白纤维,用这种材料织成的家纺产品具备耐磨、抗脱色、抗皱、保暖效果好等特点。公司自主研发的桑蚕丝防辐射面料也已正式列入国家纺织科技项目。同时,鼎盛还与洛杉矶一家代理商合作获得流行设计信息并拓展外销渠道,继而打出“罗玛世家”和“上久楷”两个自主品牌。
纳入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记者在盛泽采访丝绸业内人士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中国丝绸不能再自己给自己戴光环了。如今值得一说的,大概也只剩生丝和真丝绸缎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和70%,但丝绸制品则远远落后于后起之秀的意大利、日本等国产品,中国丝绸早已不是当年外国使节远涉重洋求购的奢侈品,可以说几乎败落成“地摊货”。长此以往,中国丝绸产业将逐步消亡。而没有丝绸产业,此种丝绸文化就没有生存发展的土壤,丝绸这张“中国名片”届时可能真的要在故纸堆中才能找得到。
盛泽丝绸行业一些守望者认为,丝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可以界定为既是纺织产业又是文化产业,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鼓励的政策,推动丝绸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向传扬文化、做出精品的方向发展,坚持走塑造国际品牌之路,比如通过纳入文化产业项目鼓励丝绸企业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参加国际流行面料及服装展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