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搭建合作新平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程亚文  

  国际商会近日在北京召开峰会,笔者听前来参会的非洲、亚洲等代表介绍,中国与非洲、拉美等传统上的第三世界以及亚洲区域内贸易,最近几年增长迅速,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相形之下,中国与欧美的贸易量,则已有时日停滞不前或有所下降。

  这印证了笔者的一个看法,那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美欧逐步转向“虚拟经济”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后发世界,在追随全球化浪潮“借梯上屋”变成准工业化国家后,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全球化体系。同时,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出现,也为中国进入世界经济、政治前台,化解国际压力和突破重围,创造了可以利用的条件。中国应该在全球战略上积极推动后发国家间的物质交换体系的完善,真正实现“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是个老概念,体现了非西方“第三世界”国家相互合作、共同扶持的思想,虽在国际交往中现在已很少提到,但实际上,“南南合作”在今天才真正有其现实可能性。后发国家已经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体系,但它们之间要达成更强的经济联结和政治影响,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或强制,还有赖于在经济、政治上进一步整合。

  这些年来,一些新兴国家已有意识加强彼此间的协调配合,“金砖四国”由纸上概念到现在成为现实机制,并吸收南非参与就是重要变化。但能够囊括大多数重要新兴国家的协商机制还没有出现。中国要有所作为,真正实现“南南合作”,首先就要在国际机制上有为新兴经济体服务的组织平台,应主动联络那些新兴经济体,在“金砖国家”机制基础上,推动建立新兴经济体论坛之类的组织机制,为彼此的合作搭建起新平台。同时,新兴经济体要获得相应的政治影响力,推进“南南合作”,须摆脱对旧的全球化体系的金融依赖。新兴经济体和后发国家一旦在经济全球化上摆脱西方,旧的全球化体系对中国的压力也就会化解于无形,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也就永远免于被孤立的状态。

  中国寻求外交突围、长远发展及国家复兴,其对外战略安排,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建设以欧亚大陆为依托的新的全球化体系。最终结果是形成保障中国国家安全的“三环”国际体系,在中国周围的是第一环,即东亚、中亚和中东,中国可与东亚区域内国家形成工业分工体系,并背靠中亚和中东区域内国家,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和相当的安全屏障。第二环是“亚非拉”广大后发国家,中国与之进行原材料和工业品交换,中国的对外援助也应主要面向这些国家。第三环即最后一环则扩展到以欧洲和美国为主的传统工业化国家,中国与之进行工业品和技术交换。中国要以这“三环”结构来安排对外交的轻重缓急和前后左右,这意味着中国要大幅调整对外交往方向和内容,而不能一味地延续过去一些年的经济外交和多边外交套路。

  (作者为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