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绝对不能少了信息化。谁阻碍信息化向前发展,谁就要把这个位子让出来。”周正文是个性格内敛的人,然而为了推进SAP项目,他曾经这样和单位的老前辈叫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SAP三个字母占据了他工作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就连他的邮箱地址用的都是SAP中的Linux。他一度对这项工作的预期非常乐观,而且自信满满。可谁曾想,当SAP上线三周后,因为流程不畅,他几乎连跳楼的心都有了。
在决战SAP的一年里,周正文曾经从云端跌入低谷,又连滚带爬地从低谷走回平地。在他看来,这就是生活。
“源头的数据是粮食”
选择SAP是由时代新材的行业基因决定的。
7年前,周正文在全公司完成了基于“金蝶K3”系统的ERP实施工作。但是,公司的规模一天天壮大,产品种类越来越复杂,原有的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周正文所在的时代新材主要研发生产高分子材料减振降噪弹性元件、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等新材料。近年来铁路事业的大发展,带来对新材料的多种需求,时代新材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现在多达6900多种。而每种产品下面又涉及庞杂的数据和相应的跟踪线,可谓千头万绪。时代新材是离散型的企业,产品很难组成一条线。产品种类特别多,每天在线生产的产品种类就多达400种,这对生产计划、检测、入库和物流的要求都非常高。信息化的管理也必须相应跟上。
于是近几年来,周正文开始考虑给公司信息化换个“武器”。他需要一个可以提纲挈领的软件,国际上最大的ERP产品SAP成了他的不二之选。
然而,仅仅起步工作就把信息中心的员工折磨掉了一层皮。
数据收集是SAP项目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你们可能以为收集、录入数据都是简单的工作,其实不然。信息化对数据有严格的规范,所有数据必须按规范导入,也就是说数据的格式必须正确,否则就是无效数据。”周正文说。
格式是否正确,周正文可以做到一目了然。而数据数值本身是否正确,则不是那么容易辨别的。如产品在每个工序消耗的生产时间是核算成本的基础数据,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是机器和人员的消耗除以加工时间。如果生产时间的数据不对,统计出的成本就必然是错的。“数据有误就会造成很大灾难。”
在周正文看来,源头的数据是粮食,粮食质量没抓好,用它做出的饭菜就不香,甚至还会有毒。
打太极顺流程
上SAP之前,时代新材对流程没有严格的要求,对客户比较灵活机动。而周正文严格要求流程之后,给企业和客户“增加了很多麻烦”。本来下了生产线就能给客户装车的产品,现在却要先进行检验,然后入库,再要求销售代表拿订货单提货。生产后的产品如果不按流程入库,销售部就别想发货,客户也别想拿到近在咫尺的产品。企业非但没有减轻工作量,反而增多了工作环节,增加了劳动强度,难免不招致抱怨。
对于周正文的“多此一举”,很多二级部门或三级部门的领导就更不理解了:“我在这个位子上工作了几十年了,什么不比你懂?你一个毛头小子却要来指挥我。”这时候,周正文也强硬起来:“公司少了谁都可以正常运转,但绝对不可能少了我,少了信息化。如果你非要阻碍信息化向前发展,就只好请你把这个位子让出来了。”
时代新材的总公司南车集团CIO符刚给周正文支了个只在“初级阶段”适用的招儿:要实现一步到位是很难的。这次咱们先不讲原则,把货给客户发出去,先发出去再说。但一定要告诉工作人员这是特殊情况。实在不行咱们还可以放第二次,但第三次决不能再随便放行,这是底线。
像打太极一样,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招果然很灵。现在这条信息化流程的路逐渐跑通、跑顺了。回顾那段时间的工作,周正文说:“可以说我对信息化工程比较清楚,对阻力的预料也很清楚,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比较正确的。”
恪守SAP逻辑
挺过了艰难的磨合期,周正文现在的日子应该好过点了吧?“也不好过,CIO真不是个好活,这是一个苦活,非常辛苦。这份工作需要多方面综合能力,需要不断学习企业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IT技术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永无止境。”
初步尝到SAP甜头的客户和同事都认为,这个项目还可以细化。周正文的工作由前期追在其他部门后头要求他们配合,要求他们提需求,变成了被其他部门追在后面要求去满足其需求。对于这些要求,周正文并非照单全收,他会去评价这些需求是否有意义,是否要去做,如果做,该如何做。
不久前,时代新材试图使公司的全年预算也“傍”上信息化这个腕儿。周正文说这好做,上头有需求,下头有主观能动性,这比收集数据时要省劲多了。为通过开发不同模块来满足合理的需求,但是他有一个原则——不能破坏SAP的逻辑。因此,很多需求和模块是无法并入SAP的。
目前,周正文一直在琢磨两件事:培养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信息化人才;二是快速实现信息系统为企业决策和战略规划服务。他打算在未来五年内,在全公司所有事业部做完客户关系管理、ERP和PDM三个系统并实现无缝集成,打造一个高效的平台。 (周夫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