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0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医药流通 第三方物流鏖战正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药、上药、华润在中国医药商业领域掀起了一次大范围的并购热潮。外资商业更希望进入那些难以进入的区域,比如重庆、四川等地方龙头把持的地域,毕竟地方政府对吸引外资更有兴趣。

  □ 康义瑶 

  已于今年7月退出中国快递市场的DHL,近期却高调宣布继续加大投资中国的医药物流领域,并在北京成立其国内第2家DHL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冀图在潜力巨大的医药第三方物流占据一席之地。

  酝酿已久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下简称《规划纲要》)终于在年中出炉,明确指出要“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被业界评价为“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正在迎来一个历史节点”。在国药控股、九州通等传统商业巨头对第三方物流觊觎已久并纷纷布局的同时,邮政物流、DHL等已涉及医药领域的社会物流企业纷纷实施新举措,一场酣战在即。   

  DHL发力

  “经预测,到2015年,新兴市场将约占全球医药销售增长额的75%。”DHL全球货运、运输首席执行官RogerCrook表示,“我们正把资金大量投向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亚太地区,尤其是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中国市场。”

  DHL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将成为以出口原料药等相关产品为主的全球第五大药物出口国,并将于2015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消费国,以应对不断提升的高品质医疗需求。该项研究同时提出,2010年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价值约为553亿欧元,预计在2010~2015年间将以17%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的速度高速发展。

  在DHL看来,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以及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影响下,冷链物流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机会广泛。DHL全球货运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黄国哲表示,“新建成的物流中心将提供符合监管和最高安全质量标准的冷链运输,避免在海关通关过程中因温度偏差导致的风险。”

  此外,DHL注意到中国市场客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黄国哲总结为,“客户需求正从合同物流转向综合物流网络服务。”  

  克隆邮政模式

  继先前宁夏邮政通过GSP认证后,国家邮政局日前宣布内蒙古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也拿到了GSP认证证书,具备了全面进入医药经营与配送领域的合法资质。这一事件被视为以宁夏邮政为代表的邮政医药物流模式正在全国加快复制的重要信号。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邮政速递物流正积极参与自治区政府基本药品配送集中招标采购,争取药品配送份额。此前,宁夏速递物流公司药配分公司已经从一个单一的药品配送企业,成长为颇具实力的“药品经营+配送”的专业化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这为已开展数年的邮政医药物流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注脚。

  在业界看来,尽管邮政医药物流的服务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拥有最为广泛(尤其是在基层市场)的终端网络,这是其他社会物流难以比拟的优势。数据显示,我国有2070个县,基层医疗机构包括3.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万个乡镇卫生院和64.8万个村卫生室等。中国邮政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网络资源和强大的仓储服务能力,为实现全面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增添了可能性。

  事实上,邮政医药物流的这一优势也被医药商业巨头所看重。今年4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打造全国性的新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共同建设跨行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建设覆盖全国的基本药物配送网络、特殊药品配送、高值药品直送业务、合作建设现代医药物流设施以及供应链融资的金融服务等。尽管中国邮政此前曾涉足医药物流,但主要是某些地方分支机构在自己辖区内的一般性业务行为,与上药的合作则是着眼全国,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医药物流网络将成为邮政物流发展的新起点。

  这项合作的背后仍然是整个产业对于供应链构建的强烈诉求,上海医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提出:“供应链服务是医药分销业务的本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也就成为医药分销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其产业基础必然是全国性的供应链体系,核心必然是全国性的客户网络与物流配送网络。”DHL同样感受到了供应链时代的呼之欲来,黄国哲表示:“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政府、制造商和物流服务商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一个真正的集成供应链。”

  延伸阅读ⅠYANSHEN YUEDU

  外资并购潮来袭 康德乐吞下永裕医药

  但纯粹的外资尚难进入中国医药商业领域

  □ 贾岩  

  今年年初,上海医药先后拿下中信医药和广东中山医医药公司,年中,国药控股拿下武汉的国有医药商业公司武汉中联,民营巨头九州通则分别在今年4月和6月收购了湖北香连药业有限公司和河南杏林大药房等公司。一出出“南下北上”的并购大戏让行业关注者颇感惊讶和欣喜。

  随着上海医药成功上市,“三巨头”的并购表演暂时归于沉寂。这种局面很正常,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在并购中保持高效率。随着可并购对象的减少、交易停滞、部分地方政府的抵触,多种迹象表明,商业并购潮可能要经历一段低潮期。

  然而,央企唱罢,外企登场了。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永裕医药收购争夺案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近日,美国大型药品批发商康德乐健康集团董事长乔治巴雷特透露,该公司已完成对中国最大的外资医药商业公司永裕医药的并购。

  作为外资试水中国医药分销领域的先锋,永裕医药的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在中国医药商业领域位列前十,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30个城市,与中国6700多家批发商、49000家医院有渠道合作,同时与500多家中外药厂有业务往来。

  事实上,永裕医药一直是国内几大医药流通巨头争夺的目标,广药、上药曾为此绞尽脑汁,却未能如愿。康德乐是美国第二大医药流通巨头,这项耗资4.7亿美元的并购是该公司在亚洲药品分销领域的首次重大投资,对中国医药流通领域也具有重大意义。此前,医药分销领域是外资的禁区,永裕医药以后,一直不见有外资试水。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开放,合资的医药分销公司逐渐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像康德乐这样的外资巨头才会把视线放在中国。

  医药评说ⅠPINGSHUO

  医药流通企业

  莫在创新中迷失  

  □ 史万奎  

  当前,正值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格局重构,医药流通的社会职能定位、社会使命、责任界限,不断受到利益、观念、环境、政策动机等方方面面的冲击。医药流通企业的上下游客户定义、竞争相关元素以及战略选择也随之处于思考、追问、犹豫与探索之中。传统的运营模式盈利空间日益狭小,倒逼企业去探索那种可以在未来傲立群芳、一劳永逸的运营模式和盈利项目。

  为了更多地获取掌控客户的服务项目,更多地获取盈利机会,更多地在竞争能力方面摆脱竞争对手,一个美妙而模糊的“增值服务”概念,便逐渐成为众多医药流通企业、乃至医药流通行业的共同战略方向。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增值服务项目,成为企业追逐的美好梦想,输出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团队、免费提供标准体系等等“开天辟地”的创新概念和项目,在不断分解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蚕食着企业的战略资源。

  医药流通企业本身从主业上是对流通业务的选择,如果主业选择的不是流通,而是所谓的增值服务中的哪一种,也就让人无话可说了。问题在于,企业本身战略定位在医药流通这一业务,不去在战略核心业务上下功夫,而将眼光撒向无边无际的增值业务上,就值得慎重。尤其是医药流通核心业务还没有搞出优势,就急匆匆地去忙活那些增值业务,最后,可能会种了好多树,但都是小老树,既不能顶天,也缺乏立地的基础,任何一棵都难以抵挡对手的冲击。

  医药流通行业始终以地利之便,借公共关系“人和”之利,凭公司老板等三两个精英在生存、在发展。从企业运营的角度看,和国内外企业相比,还处在初始阶段;就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方面,即便和国内医药工业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从人才和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看,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在效率和效能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伸缩空间;作为业者,缺乏耐心从企业内部做扎实的功底,而用增值服务的幻想相互忽悠,无异于舍本求末。

  从资源和企业战略状态来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众多企业当前要做的,可能更多地是进行战略占位,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选择那些所谓的增值服务中的某一种,去谋求引领这一定位的市场未来。热衷于增值服务的企业,要当心在创新中走失。

  (作者为北京民智谷管理顾问公司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