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增长的时候是指数级,下跌的时候一定也是指数级。团购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微妙的时刻,2012年春节前后,很有可能成为决定团购网站生死的时间。
不存在的人存在于团购网
李大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他本来应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市的人,就职于一家团购网站,甚至如果追问,你能看到他每天在公司的记录。可是,这个名字也只是出现在他所任职的团购网站中,出现在人事部门档案柜的名单里。
没有人知道他不存在,除了这家团购网站在那个城市的负责人,也就是城市经理。李大明这个人,是由城市经理报给总公司的,而他的工资,以及好几个和他一样不存在的人的工资,由这位城市经理代为领取。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应该说,团购行业的混乱是你无法想象的。”一位团购行业内部人士对我说。他举了个例子:在某个城市,他们手下有个BD(业务拓展)经理,曾经到竞争对手的公司里去开晨会,“进去出来如履平地,没发生任何状况。”甚至其中有些员工,每天只是到公司“点个卯”,然后直接回家睡觉,每月照常拿工资,没有人发现。
乱象丛生的团购网
这只是在团购快速发展中,众多乱象中的一个侧面。据团购导航网站团800最新一期报告,2011年8月中国新增168家团购网站,总数达到5039家;其中,每月4000万元销售额以上的13家团购网站,8月份总销售额约为12.5亿元。
与之对比的是,据艾瑞咨询数据,2010年全年,团购网站排名前10位的销售额总额不到10亿元,其中前三位是拉手2.6亿元,美团1.4亿元,满座1.2亿元——现在,已经有多家团购网站月销售额过亿,单从数据上来看,据说窝窝团在今年8月拿到了第一,单月超过1.7亿元。
疯狂增长的代价是严重的,管理问题、商家覆盖问题、用户效率问题、成本问题、现金流问题,以及在短短一两年间形成的各种潜规则,已经日益茁壮却因为跑得太快无法顾及的顽疾,正在不断蚀空这个本就不那么坚实的行业。很多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极限在哪里?
不得不跑
团购真正的盈利模式,实际上应该是产品的差价。商户将产品以某个价格卖给团购网站,再由团购网站卖给消费者,每单赚一块、赚5毛、赚2分,点滴积累。而在这个过程中,团购网站收到的来自用户的钱,实际上只是代替商户保管。
恐怖的发展速度,掩盖了团购实际上是个微利行业的本质。2010年全年1亿元,就算全部被团购网站自己花掉,到了2011年,用户向团购网站一个月就能付1亿元,用新的单月收入就能将过去一年的欠账还掉。
虽然这只是一个比方,但团购行业内,“拆东墙、补西墙”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在快速上升通道中,团购网站账户上的现金,就这样在快速积攒与快速消耗中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只要稍有不慎,平衡失衡,欠用户的钱、欠商户的钱,包括风投所投资的钱,就将灰飞烟灭。
但是,做稳一点,花钱少一点,不跑这么快行不行?“拉手为什么一直要跑那么快,因为投钱给他的投资者们看到了这一点:今年你如果建立了领先优势,花1块钱得到的资源、建立的门槛,别人要想再得到它,就得花双倍的代价。”一位熟悉拉手网的人士对记者说,“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生死一线
与此同时,团购的疯狂成长中,已经孕育出许许多多诡异的现象。比如“贴钱”,一份商家提供180元的自助餐,团购网站为了让产品更加诱人、数据更加好看,自己贴20元,最后在网站上以160元的价格出售。这时候,这个商家见到有便宜可挣,就自己去购买这份团购产品——购买的价格是160元,团购网站返还给商家的却是180元,商家左手倒右手,一份挣团购网站20元。
更夸张的是,为了追求数据和对商家更大的话语权,团购网站会在一些城市承诺对商家进行包销。比如一份套餐,团购网站在卖之前先将20万份的现金给到商家。可是,这家商家很有可能卖了5万份之后人去楼空,拿着现金跑路。对团购网站来说,这根本是不可预估的风险。
“有些商户,根本就是跟城市经理串通好的。等商户赚了钱,和城市经理偷偷把钱分了,损失的也就是团购网站而已。”团购网站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据一位团购内部人士所透露的消息,目前有知名团购网站的广告投放已经基本停止,看着还在放的广告,实际上是之前签的;另外,也有网站开始用内部淘汰的方式变相裁员。“现在情况很微妙。”该人士说,“一是整个中国概念股的状况不好,二是GroupOn出事。”
其实目前业界很多人都看到了团购的问题,也做出了许多预测。而在采访中,团购网站必然会大面积死亡已经成为了公论。一个被谈到最多的数字,就是到了2012年年中,团购网站幸存的数量只有3到5家。
(摘自《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