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芳的雏鹰农牧被人称为“养猪第一股”,登陆资本市场后,侯氏家族财富膨胀至40亿元,成为农业领域顶级富豪之一。
侯建芳认为,生猪养殖不但不是夕阳产业,而且还“看不到天花板”,相对极广阔的市场,雏鹰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说是无限大。
□ 孙妍宁
2014年,雏鹰生猪出栏将达到360万头,侯建芳把宝押在了生态猪上。
尽管已经20多年不事稼穑,侯建芳还是常用浓重的新郑口音说自己就是个农民。
2010年9月15日,他的雏鹰农牧登陆中小板,总市值超过70亿元人民币,被人冠以“中国养猪第一股”的名号。
从养鸡到养猪
“河南猪肉消费量大,养猪不愁销路。”侯建芳说,当时北方缺乏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只用考虑质量问题即可。在新郑当地,侯建芳开始被人所知是因为养鸡,以养鸡业为主的雏鹰禽业即是雏鹰农牧的前身。侯建芳自言“在全国还算有名”。
1988年,侯建芳用200块启动资金搞了个家庭作坊式的养鸡场,鸡苗购自郑州市种鸡场,6年后正式取名雏鹰种鸡场。尽管期间也遭遇过挫折,但鸡场的发展颇为迅速。2003年,他与家族成员共同出资组建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此间,其主营业务一直为种鸡养殖,养猪为辅。
2003年的“非典”给侯建芳很大触动,他觉得单纯养鸡风险过大,开始逐渐扩大养猪规模。
除了疫情,另一个让侯决定转型的原因是他对市场的判断。
“南方养一只鸡赚3块,我们只赚1块。”侯建芳认为利润下降,在北方养鸡已经不好做了。
而在此时,侯建芳判断,生猪养殖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河南猪肉消费量大,养猪不愁销路。”他说,当时北方缺乏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只用考虑质量问题即可。
谨慎的侯建芳在决定大规模发展养猪之前,先给自己留好了后路。
2004年,侯建芳与双汇发展建立合作关系,此时其第一批生猪养殖项目刚刚投产。双汇发展对猪肉的巨大需求量,让侯建芳更加放心地继续扩大生猪养殖的产能。
此后,雏鹰公司不断扩建生猪养殖项目,今年上半年,雏鹰农牧销售生猪37.69万头,实现营业收入已达4.2亿元,占主营收入比90%左右。
上下游通吃
2000年的一天,平顶山正大的一名业务员跑到新郑,找到侯建芳,说要跟他合办公司。
这名业务员给侯建芳提出的建议是,正大提供饲料,侯提供鸡苗,合作组建一家公司,然后把饲料和鸡苗一起销售给养殖农户。“我们赚饲料钱,你赚种鸡的钱。”
侯建芳觉得这个提议从理论上说,挺合理,但是他回绝了。
他认为主要利润在饲料上,自己并不赚钱。而且把饲料从平顶山运到新郑来的高运费,饲料公司不可能承担。更何况行情差时,农户赔了钱,饲料公司不可能再给他们补贴。所有这些风险都在自己身上,饲料公司只赚不赔。
正大的业务员走后,他的提议却留在侯建芳那里。他想要更大的利润。
之后,侯建芳的公司开始统一采购大量饲料和药品,以他认为最合理的价格卖给农户。正式进入产业链上游。这也成为后来“雏鹰模式”的缘起。
“与其让经销商赚钱,不如自己赚了。”侯建芳对记者说。
侯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利润,他想“从源头到下游”每一个环节都“通吃”,打造一条全产业链。除了可以赚钱,也能控制食品安全。
做得好是因为比别人看得远
生猪养殖企业要增强竞争力,除了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就必须不断扩大产能。
一位持有雏鹰农牧的私募基金董事长说,侯建芳的自信源于雏鹰农牧的盈利能力,以及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巨大的空间,还有它的商业模式,“养猪这块,我们不敢说自己盈利能力最强,但肯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跟广东温氏没有正面交手,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侯建芳认为生猪养殖市场太大,据其一隅已足以傲视群雄。
“这个行业还处于整合的初期。”侯建芳预计,未来5年,甚至10年,养猪行业都不会出现恶性竞争,因为“我还没有看到它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