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石头疯狂”导致“重材轻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传统工艺深陷传承之困

  □ 来建强

  

  随着以寿山石、和田玉等为代表的石头投资消费的日趋火爆,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以卖资源为主导的粗放、畸形发展的趋势,滋生出“重材轻艺”现象。与此同时,由于人才培养不足等原因,寿山石雕刻等传统工艺传承境况堪忧。

  

  “重材轻艺”成风

  畸形发展影响创作

  

  与和田玉等珍稀品种相似,投资者对寿山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好石质意味着高额利润。相对于卖资源的快捷简便,进行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则显得漫长艰辛,艺术创作队伍也因此滋生出“重材轻艺”的现象。

  今年30多岁的张颜(化名)本是一名颇具发展潜力的石雕工艺师,他却依靠其父积累的寿山石原料,几年前就“弃雕从商”。

  张颜告诉记者,一块寿山石好料材,切割锯章,简单打磨成表面光鲜的章料,一摆出来一两天就销售一空。而进行一项寿山石雕刻创作,从选材、选题,到动刀、成品,少则一年,多则数年,辛苦不说,不见得有利可图。

  福州左海艺术村天趣斋主人杨立辉说,汹涌的逐利浪潮正腐蚀寿山石等玉石雕刻领域,投资炒作的不是艺术,而是好石料,除田黄石外,像荔枝石、芙蓉石等较稀有的寿山石制成的章料,价格动辄数万元乃至几十万元,从一个投资者手中转到另一个投资者手中,价格可能会再翻一番。

  “如此‘击鼓传花’般地炒作,不断抬高市场价格,一些寿山石料价格现在占到了雕刻成品后价格的六成以上。”杨立辉痛心地说,“作为艺术品,材质的优良固然重要,但核心和最高价值仍然是其拥有的艺术文化内涵。正常情况下,石料成本占到雕刻成品价格的三成左右比较适宜。石料价格趋高对艺术创作形成了严重挤压,长期下去,‘弃雕从商’的创作者只会增多。”

  

  人才培养不足

  工艺传承境况堪忧

  

  寿山石雕刻等传统工艺传承境况也让业内人士及专家感到担忧。福州市政协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专项调研认为,工艺人才培养不足首要问题出在教育。

  此外,优秀人才的待遇保障不足,人才队伍不稳定。寿山石雕刻等民间工艺多以手工操作为主,其主要传承方式仍是师傅授徒的形式。目前,福州各门类工艺美术大师和名师多已年高力衰,个别工艺美术大师连起码的医保问题都长期无着落,一些工艺技法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厂长王一帆说,上世纪80年代初,石雕艺人们常常汇聚一堂,互相切磋交流,工厂还经常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体验生活,技艺都得到快速提高。近年来,寿山石雕刻逐渐成了艺人的牟利工具,变成了一项产业,实现了批量化生产。这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发展模式,不仅大大束缚了艺人的创作设计能力,也无法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多管齐下

  方能繁荣传统工艺产业

  寿山石仅是诸多“疯狂的石头”的一个缩影。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秘书长陈礼忠建议,有关部门需加强对艺术创作队伍的思想教育,增强艺术创作者素质,引导创作者深入生活和自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艺术创作。从而推动艺术品市场由资源型向艺术魅力型转变,扭转“重材轻艺”的倾向,培育健康、理性的艺术品市场。

  专家指出,工艺美术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动员社会各界对种种技艺予以关注。鉴于目前民间工艺一些品类面临濒危的状况,应该积极确定重点扶持抢救品种对象,投入资金组织力量抢救濒危工艺,对可以组织恢复的产品进行生产和市场开拓;对于有专长的民间工艺大师和名艺人,应在医保福利待遇上予以照顾,对于名艺人授徒,也可予以适当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