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三个“相互” 让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韩 墨

  

  “迄今我们在德国已投资4000万欧元(约合5560万美元),建成了1.1万平方米的厂房,340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3800平方米的宾馆。由于招的人太多,地方不够,现在部分宾馆也改成了办公室。”三一重工集团副总裁兼德国(欧洲)公司董事长贺东东一席话,让人不难感受到三一德国产业园的红火程度。

  这片位于德国贝德堡市的产业园占地375亩,是中国企业迄今在欧洲最大的一笔绿地投资项目。三一将在这里投资1亿欧元(约合1.39亿美元),建立面向全球的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和混凝土设备管理中心。

  “我们希望五年之内,三一德国能够成为欧洲市场上最重要的工程设备制造商之一。”在21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举行的“中资企业在德投资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贺东东向10多家中德主流媒体描绘着公司未来。

  除三一重工外,大使馆当天还请来两家在德国成绩不俗的中国企业:收购德国知名机床企业希斯公司的沈阳机床集团和在德国已运营3家公司的华为公司。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共有1300多家各类中资企业在德设立了分公司和代表机构,占德外资企业总数的2.8%。除从事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外,近年来运用并购、控股和独资等在德国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中国资本试水德国”成为各方关注的新动向。

  德国首屈一指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地处欧洲中心的位置优势,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优势以及“德国制造”这个诱人的生产标签本身,都是吸引中国企业登陆德国的原因。现在的问题是,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面对更成熟但也更复杂的市场,究竟能否立得住、站得稳?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3家中国企业用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答:想在像德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立足,需要做到三个“相互”。

  一是优势互补。2004年,沈阳机床集团全资收购德国希斯公司时,后者已宣布破产。如今,希斯公司早已起死回生,销售收入从当初的53万欧元(约合74万美元)猛增至2010年的4338万欧元(约合6030万美元)。在希斯公司总经理路远达看来,正是两家企业的互补性产生了如此惊人的化学反应。

  路远达说,希斯公司主要生产重、大型机床,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而沈阳机床精通中小型机床,制造能力强。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产品类型实现互补,各自需求得到满足,希斯公司重获销路和市场,保住了国际品牌,沈阳机床在吸收德方技术基础上也获得长足发展。

  他告诉记者,为了提升希斯生产核心部件的能力,更好发挥它的优势,沈阳机床准备近期再投入2000万欧元(约合2780万美元),为希斯装备一批世界顶级的生产设备。他们的目标是与希斯继续合作下去,使目前全球机床行业排名第二的沈阳机床最终跃升至世界第一。

  二是合作互利。在海外投资办厂,除壮大自身,企业管理者还得想想“我能给这里带来什么”,力争在互惠互利中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华为公司在德国迄今已建立3家公司,员工总数达到1500人,其中本地化率超过70%。它凭借持续的创新和研发,赢得多个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工程合同,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提升了德国通讯质量和技术水平。三一德国如今已招募170多名员工,76%来自本地。而希斯公司随着生产能力恢复,员工数也从收购时的93人增加到如今的380人,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德国东部地区提供了不少岗位。

  回想前几年,德国媒体对于中国资本涉足德国并非没有质疑之声。不少人担心,中国人买下工厂后会拆光机器,把专利全部带走,然后解雇工人。近年来,这种论调很难再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显示出它们长期扎根此地的诚意,为当地经济发展、就业乃至税收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经济发达的北威州和黑森州等地方政府也敞开怀抱欢迎中国投资者落户。

  三是文化互动。中国人在德国管理和经营企业绕不开“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双方在思考方法、沟通方式和管理模式上随时可能出现“对撞”。华为德国公司总经理徐渊认为,处理这类问题最关键的是“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商业文化规则”。华为德国的高管层中只有3个是中国人。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流程和做事方法也大多按照德国当地准则制定。

  华为德国公共及沟通事务部部长奥拉夫·罗伊斯说:“文化差异或许并没有我们相像的那么大。事实上,我身边很多中国同事不久便适应了德国的工作环境。合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愿意为之努力,有了这个前提,双方的文化分歧便容易解决。”

  希斯公司副总经理马里奥·鲍勃罗斯说:“无需过度夸大文化差异。我以前从事汽车行业,来到希斯后,这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超出我的想象。我们都尝试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加上很多中方管理人员都有留学背景,因此交流上并没有太大障碍。”

  在贺东东看来,除中西文化的碰撞,企业还要面对的另一挑战是赢得德国员工对中方企业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三一的核心价值强调创新和品质,强调一切源自客户。这些观念都得到德国同事的尊重,让他们相信这是一个值得参与的公司。”

  吴红波大使说,在德国,像这3家公司站稳市场的中国企业还有很多。“这3个企业的例子告诉我们,中德企业合作完全可以做到互利双赢”。这是一种强强联合,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打入国际市场,也有助于在德国扩大就业,让更多的德国产品打开销路进入中国市场。

  他告诉记者,中国对德投资虽逐年增长,但从总体看,中国在德投资累计为17.3亿美元,尚不足德国在华投资的1/10,这个数字仅占外国在德直接投资总额的0.3%,“双方双向投资还存在不平衡,中国企业赴德投资还有很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