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财政支出侧重民生,要多起来更要好下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近段时间,一个不经意的消息引来一场不小的争论:先是有媒体报道称,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税负痛苦指数”榜单,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9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中国税负世界第二”说法不实》的文章回应,文中有专家提出,税负是否“痛苦”不应只纠缠于税负高低,更应关注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这一时段中,社会各界对财政支出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显得异常热络。

  据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累计74286.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0.9%,其中,民众关心的各类民生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8.3%和68%,远超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速。

  仅从数据出发的感官判断,尤其是直接涉及民生诸领域的数字增幅,令人欣慰。当然,同一组数字,从民众切身感受来观察,却可能并不那么容易收获声调一律的回音。民生支出增加了,人们的体验为何会有差异?有专家表达观点认为,一些支出项目不可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这无疑坦诚地展示了一部分现状,但也并未吐露完全的考量。基于受惠人群维度来衡量财政支出方向,有些项目从一开始就无意于“全覆盖”,因为其立足点本就是弥补过往的政策差异、修正投入的侧重,比如巨大的城乡教育差距,就还需要财政侧重力度的再加强才可能最终得到扭转。

  财政支出中的民生投入不断增加,这是基于全民福祉的利好消息,而且应当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投入比例,都应当是一个持续性的政策导向。

  接下来的关键,则需要探讨另一种可能存在的倾向:即便是民生投入专门针对的群体,是否也存在感觉不到实惠的可能呢?目前对于公共财政支出的二十多项分类,如果进行穷尽所有可能的解读,或许每一项支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与民生挂上关系。这还是其次,在直接与民生相关的领域中,财政投入是一码事,投进去的钱最终如何花掉则是另一码事。《人民日报》日前刊发短评提到,“不少城市建设项目都与民生有关,但先建漂亮的城市广场,还是先建保障性住房,群众心中的感受是不同的”,所指向的亦是这一层面的忧虑。

  除上述所列,即便确实如统计数据所示进入了民生领域,在进行具体列支开项、把钱花出去的过程,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刚性监督,还是存在无法落实到位的情况。钱是否用到了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在“正常运转经费”、支持某某事业发展等模糊概念之下,可能恰是不少民众应当受惠、却无法实际感知的那些权益。过于宽泛的项目分类,只会让过往积弊稀释掉那些好不容易才多起来的民生投入。事关钱怎么花出去的问题,必须同步强调和重视投入质量的重要性,在此关键当口,惟有过得硬的民主监督,才有靠得住的民生感受。

  “民生优先是党的执政追求”,而让民生优先的承诺落到实处,需要让财政支出的侧重持续性向民生倾斜,投入不仅要多起来,更要好下去。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