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天津桂发祥麻花饮食集团董事长李辉忠赴京领回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企业家堪称道德模范者本来就少,而在食品行业信誉危机此起彼伏的今天,作为食品行业的掌门人,与全国道德模范同台同列荣获道德模范桂冠者就更是珍稀。
□ 汪宗禧
据说,李辉忠在北京领奖时,刚下领奖台,大家就纷纷围上来,“原来您是天津桂发祥麻花的老板呀!过去光知道桂发祥麻花好吃,今天看您当了道德模范,往后吃您的麻花更放心了。”李辉忠说:“我不敢妄称自己是道德模范,我只是一个守规矩的人,规规矩矩做人,规规矩矩做生意,规规矩矩做麻花。”
有良心的人才配做食品
李辉忠把食品和人品挂上了钩。他说:“做饮食行业的人,人品差则食品劣。食品是好人做的事,优良品质的人才能做出优良食品。”他不是文字学家,却时常写下一个“食”,让员工去拆解。“食”字拆开,“人良”毕现。李辉忠说:“古人造这个食字大有讲究:人有良心才配做食品。这是古人对食品业者的行业规范,也是人格规范。良心是做食品的必投配料,一点都不能少,一点儿都不能含糊。”
这几年油、面、糖等大宗原材料涨价凶猛,吞食着桂发祥的盈利空间。作为厂商,在市场售价不能过多上调的形势下,降低原材料标准似乎成了头。可只要牵扯行业潜规则。压力当头,一份份降低成本的方案摆上董事长李辉忠的案到降低标准,那方案纵有千好万好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被董事长一撕两半,丢进废纸篓里。“桂发祥这块牌子是在消费者嘴上立起来的,对不住他们的嘴,他们的嘴就会对你闭上。成本再高,即便是不挣钱甚至赔钱,桂发祥的标准也不能降一丝一毫。这是几代桂发祥人的规矩,这也是一个商人起码的良心。”研制五谷麻花的时候,玉米粉的筋力怎么也达不到要求。技术人员万般无奈之下,又想到了添加剂。此时的李辉忠又拧上了,“我就不信,离开添加剂我桂发祥就做不出新产品?即便费尽多少人力财力最后还是做不出来,我认栽服输,但决不能图省事贪便宜用什么添加剂来糊弄消费者。”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文凤笑着说:“你看,李总比麻花还拧呢。”李辉忠也笑了:“做麻花的人不比麻花拧,能拧出好麻花来吗?”
替别人想得多自己才能收获多
如今,桂发祥已在全国培育出3000多家经销商。出于对桂发祥品牌品质的信任,几乎每一个经销商初次上门时,都恨不能多进货。一次一个实力弱小的经销商首次进货张口就要1000盒,李辉忠却说:“太多了,你先进200盒吧。”经销商问:“哪有这样的生意人?送上门的钱还不要。”李辉忠说:“你先进点儿试试,好卖再多进。”即便如此,李辉忠还是不放心,一再给经销商减压:“卖不了不要紧,剩多少我桂发祥给你退多少。损失是桂发祥的,你就放心去做吧。”
一个经销商刚进完一批桂发祥麻花,库房里就漏雨了,一批货全泡汤了。见桂发祥内包装严密,那经销商就打算降价销售。李辉忠知道了,立马下令销售员原价收回那批货。销售员很是不解:“是他不小心把货泡了,咱一点儿责任也没有呀!”李辉忠说:“可他卖的是桂发祥的货,这样的麻花卖出去,受损的是桂发祥的声誉。我桂发祥宁肯损财,绝不可毁誉。”这个小本经营的经销商如获救星,自此便成了桂发祥的铁杆伙伴。
跟李辉忠共过事做过生意的人都说:“李辉忠这人替别人想得太多了。”李辉忠却说,做生意是相互的,你替别人想得多,你自己才会收获更多,不能光睁着钱,那样生意是做不大的。
老字号救了老字号
桂发祥做麻花自然少不了桂花,而桂发祥自创建之日起,就一直用杭州一个老字号的桂花酱。这种不加任何添加剂的全天然桂花酱虽然香绝天下,但产量低,人工成本高,过去尚可维持,如今却活不下去了。
偏偏这家老字号的传人也沾染上了麻花的拧劲,宁肯关门也不降低标准,也不使用化学添加剂。李辉忠去拜访这个老供应商的时候对他说:“你这手艺可不能失传,该让孩子接上了。”老人听罢不禁泪下,“做桂花酱挣不着钱,孩子都去做茶叶了,我也做不下去了。”李辉忠心里那股子酸楚又涌上来了,多少老字号,多少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就这样消亡了,再也找不回了。他对老人说:“我一吨再给你涨2000元,你一定得干下去,你一定得带出个传人来。”老人说:“实在不行了,我连收桂花的钱都没了。”李辉忠当即就往老人账上打了60万元,“赶快去收桂花吧,桂发祥不能没有你的桂花酱。”做桂花酱有本钱了能挣钱了,不用老人招呼,女儿、女婿乖乖地回到了老字号,回到了老人身边。老字号后继有人了。如今这家老字号除了专供桂发祥之外,还把桂花的奇香卖到了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