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虞商出身于草根,就是从做泥水工、收购废钢铁等一些苦活、累活起步挖掘第一桶金,历经磨难却锤炼出无比顽强的意志,从重重困境中杀出,终于成就一番事业,令人刮目相看。
□ 袁华明
这几天,全国各地的上虞籍企业家纷纷回到老家,甚至连在海外投资的上虞籍企业家也都赶了回来。他们都来参加一个会议——首届虞商大会。作为浙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商正作为一个商帮在崛起。
“走出去”闯荡创业
据市场导报报道,由于上虞人多资源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洗脚上岸的“泥腿子”开始走出去“淘金”。至今,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虞商的足迹清晰可见。最令上虞感到自豪的是15万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大军,他们为上虞赢得了“建筑大市”的良好口碑,也成为创业者的楷模。如今,当年出去当建筑工人的上虞人从工人变成包工头,再从包工头变成开发商,进而成为商业地产大鳄。上虞人自豪地说,“上海4幢高楼,有1幢是上虞人造的。”
在上海滩,说起“财富魔术师”,大家不约而同都想到王张兴。
他在上海滩创造了4年财富增长300倍的商业奇迹。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年仅16岁的王张兴手握一把泥刀,跟随舅舅来到上海,从泥水匠做起。很快,他成了包工头,不久,创办城市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这个以商业、地产为核心,集投资、房产、商业于一体的大型民营集团公司,资产市值超过100亿元,王张兴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企业家。
令人称奇的是,王张兴从事的是房地产业,但他不造一平方米房子,不买一块土地。他的“法宝”只有两个字“收购”。“收购财富增长快呀!买地自己搞房地产,时间长、程序复杂,而且自己不善于公关。收购的楼盘一般200多个图章已敲完,不需要陪喝酒等应酬,是一条捷径。”
王张兴坦言,“我一般瞄准别人做不下去的楼盘,或查封了的楼盘,补一口气,就赚走了利润。”王张兴第一次快速出手,花了3600万元,买下了地处上海宜山路的一个药材公司仓库。很快有人找到他,愿意出每年1000万元的租金,租下这个仓库。上海扈太路的一幢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的楼盘,他在2002年买进时出了6000万元,现在有个美国客商开价5个亿欲收购……
“在江苏句容,我们的开发项目占地面积1000多亩,总投资超过30个亿。”江苏锦隆宝华山生态旅游度假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信表说,整个项目包括一幢五星级酒店和一批别墅。吴信表是土生土长的上虞人,上个世纪80年代初闯荡上海滩,从一把泥刀起家。目前他在南京涉足房地产、旅游开发、园林绿化、酒店管理等,成为虞商中的佼佼者。“吴信表只是在全国各地打拼的众多虞商的一名代表,目前有数以千计的虞商在全国各地‘攻城拔寨’,虞商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对外地虞商创业情况如数家珍。
“留下来”努力奋进
和在外闯荡的虞商一样,在上虞本土发展的创业者不断努力奋进,也形成了很强的声势。
“上虞昔日因盛产‘小型巨人’企业闻名,如今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在工业经济上,机械装备、精细化工、轻工纺织、照明电器、光伏及绿色能源等5大主导产业,以及伞件、手套袜业、铜管、汽配等8大块状经济,12家上市公司支撑起上虞工业大厦。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县级市已有12家上市公司,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上虞市常务副市长陈坚告诉记者,在建筑业领域,以上市公司“亚厦装饰”领衔的7家特级建筑企业和一大批规模企业,去年创造建筑业产值828亿元,建筑安装产值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县级市榜首。在商贸服务业上,拥有两家五星级酒店(还有两家在建)、两家全省十强商场和经营面积全国最大的家居建材市场,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排名38位(在县级市中处于前列),一个享誉省内外的“浙东新商都”横空出世。
低调的上虞商帮
虞商创业的成功令人对他们的拼搏精神肃然起敬。大部分虞商出身于草根,就是从做泥水工、收购废钢铁等一些苦活、累活起步挖掘第一桶金,历经磨难却锤炼出无比顽强的意志,从重重困境中杀出,终于成就一番事业,令人刮目相看。
上虞市委书记叶时金表示,上虞要顺利实现“十二五”赶超目标,特别是要推进产业重构、提升城市能级,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挖掘虞商这一资源,对于推进上虞“科学发展、赶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虞的决策者认为,此时正是外地虞商反哺的最佳时期,希望通过虞商大会的形式吸引低调的虞商返乡投资。9月26日上午,一边是上虞政府官员介绍上虞的投资环境,一边是虞商豪情万丈投资签约。现场签订16只项目,总投资超过180亿元。这些项目涵盖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城市建设和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上虞市政府负责人称,这批项目质量较好,投资额度较大,将极大地促进上虞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内容链接A1版《投资桑梓 虞商不差钱》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