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50年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励志大片。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和信念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不断达到新的人生巅峰?近日,在一次教师培训活动上,俞敏洪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大人的一句话会改变孩子的命运
在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中,3次高考是他命运的第一个关键点。
前两次高考落榜后,俞敏洪想考第三次。这样的想法当时一般的农村家庭可能都不会接受,毕竟,考一次就要花一年,太耽误时间了。没想到,父亲同意了,不仅如此,母亲还同意他可以不干农活儿,全心全意地复习。
兴高采烈的俞敏洪跑去找曾和自己一起考过两年的伙伴,伙伴却被自己的母亲拦住了,那位母亲说:考什么考,都考了两年了。我们的命就是农民,好好回家来干活儿,早点娶媳妇给我生孙子。
时隔30多年,今天,俞敏洪已经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而那个少年时代的伙伴依然待在江苏农村。
回忆起这段往事,俞敏洪对母亲充满崇敬,心怀感念。“一个人的远见,跟文化知识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妇女,自己不认字,但却充满了远见。”这位农村老太太执拗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未来就应该有一个更大的舞台。所以,她一直就对俞敏洪讲一句话,“我们农村人太苦了,你长大以后,就当个先生吧。”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除了母亲,俞敏洪生命中的“贵人”还有一位英语老师。这位老师最令俞敏洪钦佩之处在于,对于学生,即便知道没有希望,他也“能够鼓励你,推动你往前发展”。
第一年参加高考的时候,俞敏洪在一个由破庙改造成的中学里上学,全班虽有30多个同学,但没有一个人想参加高考,大家都觉得,农村的孩子考也考不上。当时,他们的班主任是位英语老师。这位老师是南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原来在南京翻译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到农村教书。
有一天,班主任走进教室,让全班同学都参加高考,同学们都说考不上。这位英语老师当时说了一段话:“我要求全班同学参加高考,我知道一个都考不上,但是我还是要求你们参加高考,因为当你们高考完了,回到农村去干活儿的时候,当你们干得很累的时候,当你们拿着锄头,仰天叹息的时候,当你们看着天上白云飘过的时候,你一定会记得你曾经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奋斗过一次,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奋斗。”
这段话极大地震撼了俞敏洪,以至于30多年后,俞敏洪依然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这段话。因为老师讲的这段话,他决定,“第一我要考,第二我要考上,等我考上了,我要让老师知道他的预言是错的。”后来,俞敏洪他们这个班还真有不止一个人考上了大学。
唯有奋斗能改变命运
俞敏洪一直相信,一个人的命运,有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俞敏洪以自己的人生经历驳斥了这种论调。
在北大上学时,他的同学有部长的孩子,有大学教授的女儿,所有人都比他占有的社会资源多。他引以为傲的高考英语成绩也没带给他太长时间的优越感——刚入校,俞敏洪被分到A班,过了一个月,这个典型的哑巴英语学习者就被调到了C班,后来又从C班调到英语听说障碍班。但谁也没想到,多年后,这个当时在班里非常不起眼的江阴农村男孩,会比他们都更有出息。“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一个词,奋斗”。
俞敏洪曾经讲过一个雄鹰和蜗牛的故事。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还有另外一种动物,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
而他自己,其实就是那只蜗牛。所以,俞敏洪鼓励大家,一定不要放弃“寻找自己的生命和生命可能存在的机会”,但他同时强调,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