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词ⅠCEHUACI
9月19日下午,晶科能源召开紧急发布会,就其海宁工厂的污染问题予以解释,并证实公司确实存在污染,已全面停产1.2G瓦的电池生产线。由于晶科能源“污染门”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光伏行业环境问题的诸多担忧。行业分析师表示,杜绝光伏产业污染的核心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成本。
事件
红晓村鱼群“离奇”死亡
8月26日清晨,起早的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红晓村张老汉(化名)途经“木家桥”时,被眼前看到的景象惊呆了。
木家桥下的河面上,已三三两两泛起不少死鱼,再望去,整条河竟皆是如此。“发生这种事情,近几年在村里还是头一回。”张老汉说。很快,小河鱼群离奇死亡的消息便传播开来,舆论焦点直指浙江晶科。
9月15日,村民恐慌和愤怒的情绪最终爆发。从当天上午开始,其聚集到晶科的工厂大门外,就环境问题讨要说法。随后,浙江一地方台记者在采访中被工厂保安砸烂设备……
原因
晶科工厂成“污染源”
“经环保部门调查,事件原因非常明确,是因为晶科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泥堆放不规范,导致雨水将其冲入河道,进而引发河水污染。当时河水中氟离子超标了9倍。”海宁市环保局副局长陈洪明说。
他还表示,按照环保部门规定,浙江晶科工厂内的污泥必须堆放在遮雨棚、仓库等能够防止雨水淋到的场地。
记者采访获悉,在生产过程中,晶科每天要产生上述污泥5~8吨。此前,这些污泥均按规定专门送到杭州一家名为“立佳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的机构进行处理。但8月20日,对方终止服务合同。直到8月底,晶科才再次找到这些“烫手山芋”的下家——湖州市工业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限公司。
在这两家公司交接的空档期,堆积如山的污泥很快占据了为数不多的雨棚,由于场地有限,工厂将不少污泥直接堆放在露天场地。不幸的是,8月24日和25日,当地连降大雨,致使污泥被冲入河中。
晶科能源董秘景朝辉向记者证实了此事,并透露上述污泥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氟固体废料。
据陈洪明介绍,晶科工厂主要从事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的生产。在生产原料多晶硅片运入工厂后,要经过洗、磨等多道工序。加工过程中要加入盐酸、硝酸、氟化氢、氢氧化钠等多种酸碱物质,因此废气和废水也含有较多此类酸碱化学物质及氟化物。而排入河水中的污泥正是在这些废水中沉淀而成的。
目前,环保部门已责成该企业按环保要求扩建规范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场所,扩建应急池,梳理完善雨污管网系统,对废气治理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要求浙江晶科对涉及污染的电池生产线进行停产,并开出47万元的罚单。
“罚款金额主要依据是河水中氟离子的浓度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超标倍数。”陈洪明解释说,“至于晶科电池生产线的重新开工,须等企业的整改举措全部达到环保部门的要求后,才能获得许可。”
背景
环保问题屡教不改?
事实上,不仅是废料处置不当导致了污染,此前该企业工业废气的排放也让周围居民指责颇多。
9月17日,记者走访发现,浙江晶科坐落在红晓村中央位置,整体布局呈现“村落包围公司”的形态。最近的民居与公司围墙距离仅有百米左右。如果公司烟囱排放废气,很容易就飘进村民家中。据村民反映,公司排放的废气已严重影响周围村民的日常生活。
记者在浙江晶科的工厂外看到,厂区内竖立着不少数十米高的巨大烟囱。“这些烟囱专门在深夜排放废气。”据一位村民说,工厂排出的废气有两种颜色,一种偏黄,一种偏白,均带有强烈的臭味,平常周围村民晚上睡觉都不敢开窗户。
另一位村民也向记者表示,废气都在晚上12点后排放,自己前两天深夜12点半回家时,就曾看到工厂的烟囱排放出大量烟雾。
陈洪明也证实,环保部门此前屡次接到村民排放废气的举报,“但每次当环保部门赶到时,工厂就已停止排放了。”他称,工厂废气排放是阵发性的,有时甚至只有几分钟,环保部门难以抓现行。
在此次污染事件发生前,环保部门今年4月曾对晶科的环保设施进行过突击检查。结果发现公司雨污分离系统仍不完善。“按照规范,雨水管道水流会排入周围河道,而污水管道则纳入污水管网。一旦雨污分离不彻底,就会导致雨水管道中混入污水排入河流。”陈洪明说。
“检查结束后,当时就向工厂发出了整改通知。”陈洪明说,但截至目前,该工厂并未整改完成,现在将再次对其环保设备进行排查,要求其全面整改。
而令村民担心的,还有河水污染带来的潜在危害。
评论ⅠPINGLUN
成本
杜绝光伏产业污染的
核心关键
□ 萧函
光伏行业污染问题主要存在于上游多晶硅制造企业,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主要为四氯化硅,1吨多晶硅对应10-20吨四氯化硅,四氯化硅废液如果直接排放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目前光伏产业的多个环节均会产生污染物,而目前国内的现状是大多数光伏企业规模较小,为了节约成本,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也没有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据了解,不少光伏企业仍然将其生产的废水直接排入到雨水管道,而不是将废水送入污水处理管道,再与雨水管道合并,之所以偷工减料是为了逃避污水处理费。
杜绝光伏产业中的污染问题,技术不是关键,成本才是问题的核心。处理污染物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这将会大幅增加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竞争激烈的光伏产业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成本,从而导致污染问题难以杜绝。
此外,光伏产业的发展总是围绕着速度与质量的争议。最新上报的《“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15年,多晶硅生产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高,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kWh/公斤,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在能耗方面不合格的企业将被关停、淘汰。
同时,只有多晶硅产能规模到千吨,才能够比较经济的将副产物四氯化硅进行循环利用,这对企业技术和规模有着较高要求,在现有成本压力和环保水平下意味着多晶硅规模上万吨才能够达到,万吨级厂商规模优势显现。
(作者系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