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初八牛节,是壮族的一个别具风情、饶有风趣的节日。因为在这一天不能役使耕牛,让它们“放假”一天,所以,又叫“脱轭节”,又因为在这一天对牛要温柔和气,不能吆喝鞭打,好让它的灵魂安定,因此,也叫“牛魂节”。
节日那天早上,各家各户都把牛栏修整一新,还在牛栏门口贴上一小张四方红纸,为牛祈祷平安。太阳出山了,男人和小孩把牛牵到河边去洗刷,妇女在家做饭。这时,村上炊烟袅袅,河边牛鼓咚咚,好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
孩子们高兴地往牛身上戽水,大人们用梳子、篦子把牛身上的虱子、虱蛋篦除干净。然后,大家把牛牵到一块较大的草坪集中,这叫做“牛交友”,让它们互相认识,免得日后见面打架。一头头经过梳洗的牛,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肥壮可爱,远远望去,酷似一片油光发亮的珠子。老人们津津有味地评论着哪家的牛养得好,交流着养牛和使牛的经验。孩子们却逗着小牛玩耍。这其实是一个牛的博览会。
中午,各自把牛牵回家来。这时,家里的节日饭菜已经做好,隆重的敬牛仪式开始了。
堂屋里摆着一桌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规矩地围坐在桌边。家长牵着一头最老的牛,绕着饭桌(如果堂屋太小,那就把牛牵到门口)转,边走边唱牛歌。他那优美动听的歌,抒发出壮家对牛的珍爱之情:
牛哟,我的宝咯,牛哟,我的财咯,
稔子花开了,阳雀鸟叫了,
春水弹琴了,禾苗封垌了,
四月八到了,脱轭节到了,
我把你来敬,我把牛轭脱,
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脚,
吃口好料子,听我唱牛歌。
唱到这里,家长用枇杷叶包一团五色糯饭和一块腊肉喂给牛吃。接着,他唱出古时候人没有牛耕田耙地的苦楚:
古时没有牛咧,人们好辛苦,
靠人去拉犁,靠人去拖耙。
母亲把犁扶,儿子把犁拉,
脊梁弯像弓,手脚地上爬,
儿子汗如雨,母亲泪滴嗒。
……
最后,他以叙事的手法,唱出壮族的始祖布洛陀造牛的过程,从那时候起,人世上才有牛耕田犁地:
有牛来犁田,田里堆黄金,
有牛来犁地,地里铺白银,
人人勤耕种,岁岁乐丰登!
唱完了牛歌,家长又给老牛喂一口五色糯饭和腊肉,全家都来抚摸牛背,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家长把老牛牵进栏里,用五米粥、黄豆粥、玉米苗等最好的饲料喂给牛吃,让牛饱吃一顿。等家长喂罢牛,全家人才一起用餐,欢欢喜喜地过牛节。
(摘自广东省广西商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