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5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圈子”从“学”开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说,国际学校不仅仅有双语优势,有名望,还有培养人才的理念,这些在中国内地的教育中有所欠缺,所以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在中国才能迅速发展。

  □ 瞭望

  

  国际学校优势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对“土生”新富阶层而言,费用并不是问题,一张“外国护照”才是进入一些著名国际学校需要准备的敲门砖。为此,不少家长通过投资移民早早将孩子变成了“外籍人”,如此,既可以在父母身边得到照料,又可以提前接受外国教育。

  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相比,国际学校的确带有不同寻常的优势。一所中加学校的樊老师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不超过30人。根据学生的需求可在不同的年级开设诸多特长班,通常情况下,要求学生钢琴过三级,学会四种泳姿,四五年级会开设马术课程。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吸引了众多家长。而实际上它似乎只适合准备出国的人,所以当曾就读于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的马尔岳转学至天津市的一所重点中学时,就发现“自己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

  在国际学校,马尔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自己的班级;可以在课堂上尽情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不用面对每天总也写不完的作业。而在重点中学,他每天的生活都被繁重的作业充斥着,每晚最早也得11点才能写完作业。

  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说,国际学校不仅仅有双语优势,有名望,还有培养人才的理念,这些在中国内地的教育中有所欠缺,所以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在中国才能迅速发展。

  但国际学校无压力的成长是否有益,仍需打个问号。

  

  “人脉从小积累”

  

  玩、买名牌是Sying对高中三年的最多回忆。Sying来自内蒙古,刚刚在北京的一所中加国际学校完成了她的高中学业,准备下月去加拿大渥太华读大学。毕业前她特意从内蒙古飞回北京,为和同学们小聚。“在一个休闲会所里包了三间房,玩了几天。”

  在另一些父母看来,私立贵族学校是人脉集散地,33岁的莉莉就是这样考虑,才省吃俭用将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国际学校,“他们认识的这些同学朋友,以后都可能是总经理、董事长,人脉要从小积累。”

  从2008年开始,中国风靡起了一股“富二代”培训的浪潮。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曾“精选”出29名有家族企业背景的学生开设了“创业人才孵化班”,被称为“少帅班”。

  广州出现的一个“富二代天价培训班”,收费甚至高达一年80万元,培训内容涵盖传统文化课程、打高尔夫球、马术、抽雪茄、喝红酒、品茶甚至有关两性生活的辅导以及企业管理等,培训地点多选在五星级酒店内。

  

  “小骑士”

  

  “圈子”的风气也渐渐蔓延至青少年教育。马术俱乐部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缩影。

  7月31日,在位于上海奉贤的松声马术俱乐部,记者见到了不少前来参加“小骑士夏令营”的孩子。这些8~14岁的孩子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每人收费3600多元,看似并不十分昂贵,但却是有门槛的,他们的父母无一例外都是松声马术俱乐部的会员。

  对家长而言,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这些运动培养“贵族”气质。马术教练袁茂东告诉记者,学会骑马,首先要求学员有爱心,“骑马必须要学会照料马,学会和马沟通。”中联骑士联盟的会员韩女士认为,马术训练可以让孩子懂得担当和责任。然而,对这些孩子来说,要让他们“吃点苦”并不容易。

  在松声俱乐部,每两个孩子就有一个生活老师照看,他们不需要打扫房间,衣服也会有专人帮他们清洗收拾。而这些小学员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在家长眼中,就是在共同学习未来一个特定社会圈子所需要的特定技能,并提前与这个圈子里的其他成员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