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2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125亿美元 谷歌“唱享”摩托罗拉手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智能手机,
谷歌、苹果和微软
“三足鼎力”

  □ 张懿 

  谷歌斥资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的交易瞬间震动业界。当前,智能手机市场是谷歌、苹果和微软三分天下,针对领头羊谷歌的专利战一触即发。为此,谷歌实施了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花去了其现金储备的1/3。可以说,谷歌是在为过去的疏忽和托大买单!  

  125亿 绝大部分支付专利费

  虽然贵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安卓手机系统的控制者,但谷歌在专利上相当薄弱。直到上个月,其控制的专利还不到1000项,与微软的1.8万项相去甚远。

  因此,当安卓在智能手机市场攻城略地时,竞争对手便用专利战打击谷歌的锐气。特别是今年,苹果、微软发起的专利诉讼让谷歌疲于应付。

  谷歌并非没有机会摆脱被动。今年早些时候,北电(Nortel)公司决定出售旗下6000多件专利。可最终,拍卖赢家竟是谷歌最大的对手——苹果和微软领衔的竞购联盟。此消彼长,谷歌形势更趋严峻。

  一般而言,在专利战中,如果双方都拥有足够强大的专利储备,就等于互相把枪顶上对方的太阳穴,最后谁也不会扣动扳机。谷歌就在寻找这样一把枪。

  绝大部分分析人士认为,谷歌之所以愿以63%的溢价收购摩托罗拉,真正看中的是对方的1.7万件专利。在谷歌和微软都曾有高管经历的李开复昨天表示,谷歌将用得到的专利捍卫旗下所有的硬件厂商,让他们不必再畏惧微软、苹果的诉讼。

  华尔街为谷歌出价算了笔账:摩托罗拉的手机制造业务长期陷于亏损,价值不高,因此125亿中的绝大部分是为1.7万件专利支付对价,每件专利的均价略低于北电专利的成交价。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谷歌并不需要摩托罗拉不太成功的手机制造业务。其核心依然是互联网和云计算,吃掉硬件业务,可能会让谷歌消化不良,而且将立即影响其利润率。

  移动互联网资深人士李易表示,摩托罗拉的专利精髓被谷歌榨完后,其硬件部门终将被再次出售,而买家“很可能是中国企业”。  

  专利战逼迫 谷歌不得已

  虽然直接从账面上看,谷歌购买摩托罗拉不算是亏本买卖,但实际上,谷歌此举是不得已之举,因为收购将会让谷歌被迫得罪合作伙伴。

  此前,安卓旗下的几大手机厂商——HTC、三星、索爱、LG等,都和摩托罗拉一样是谷歌的“兄弟姐妹”。谷歌过去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但今后,“兄妹”中有人登堂入室做成“夫妻”,难免让其他人“心生醋意”——摩托罗拉今后会得到谷歌更多的优惠,会不会更早拿到新版安卓,从而发布更有竞争力的新品?

  谷歌此前在安卓家族苦苦维系的“兄弟情”,正是其成功秘诀之一。安卓成功的要害就是两点:一、向厂商免费提供手机软件系统;二、对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实施平等开放的策略。除了谷歌,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同时做到这两点。

  曾在数年前执掌微软手机部门的张亚勤告诉记者,几年前,微软曾有机会以极低价格收购HTC,但由于担心影响与手机厂商的和谐氛围而作罢。

  但谷歌不能承受输掉专利战的代价。一旦那样,即使对手不强迫谷歌退出智能手机市场,法庭也将判决安卓支付专利费。据分析,手机厂商可能要为每台安卓手机向微软支付20多美元(它们买微软的手机系统只要花15美元)。于是,厂商可能会抛弃谷歌转投微软。一旦谷歌无法深度介入智能手机,它将失去极具战略价值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其业务将被局限于日渐式微的桌面互联网。  

  竞争格局更趋微妙

  自古以来,三方间的博弈是最充满魅力和变数的,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此前,智能手机领域的三大阵营中,微软明显落后于谷歌和苹果,但摩托罗拉并购案发生后,格局发生了变化。

  微软在一夜之间成为唯一不拥有手机制造业务的智能手机平台提供者。考虑到谷歌旗下诸多手机厂商对遭遇“不公平对待”的担忧,微软的地位迅速上升。事实上,安卓的主要制造商中,除了摩托罗拉,其他几家都或多或少与微软保持着合作。分析师预计,未来它们可能将更多精力放在微软平台上。

  而一度被认为“行将就木”的几家老牌手机厂商,如诺基亚和RIM(黑莓手机制造商),也因为摩托罗拉的高溢价并购而显得金贵起来。虽然这些“老家伙”可能缺乏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基因,但它们多年来积淀的专利,价值将显著上升。目前,RIM和诺基亚是拥有手机专利最多的两家企业。

  而对安卓手机用户来说,因为谷歌输掉专利战的可能性已显著降低。目前,每天全球新增55万个安卓用户,他们未来大概不必付出无谓的支出(据分析,一旦被要求支付专利费,每个安卓用户要多支出100元)。同时,谷歌不大可能将此次收购耗费的125亿美元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为这不符合它一贯的免费策略。

  在更大范围里,随着微软地位的提升,“智能手机三国演义”的格局将得到稳固,而充分的竞争必将使所有消费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