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斗
最近,关于食品的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洋品牌成为众矢之的。肯德基、味千拉面……这些知名的快餐企业纷纷遭遇尴尬处境。
伤不起的“崇洋媚外”
很多消费者都有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洋品牌都是好的,这给洋品牌开辟了巨大的中国市场的空间,同时也为洋品牌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洋品牌进入中国之后,品牌定位人为拔高。1987年,肯德基首次进入中国,第一家店开在北京的前门,1.5长公里的购买队伍堪称奇观,甚至当时举行婚礼都要在肯德基。当然这种场面没有维持很久。
出生于美国的哈根达斯在本国超市里是随处可见的普通冰淇淋,售价只有1美元,而在中国,哈根达斯以高端形象店华丽现身于一线城市CBD圈、五星级酒店,并以高于普通冰淇淋约20倍的价格让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门店式的销售,增强了消费体验。像卖奢侈品一样卖冰淇淋,其实就是哈根达斯根据中国国情所制定出来的营销策略。
同样是美国本土品牌的星巴克,在美国人眼里就是普普通通的便捷咖啡,来到中国后就成了高端、时尚的代名词。放眼望去,中国的星巴克店里风景靓丽,小资、白领、精英人士络绎不绝。
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天然崇拜使其抓住机会成功升位。
为什么一些洋品牌在别的国家没有质量问题,到了中国反而出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的标准低于国际标准。正是因为这种低标准、低监管,才使得洋品牌在中国频频出问题。
玩不起的“东施效颦”
国内监管的缺失,使得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洋品牌。一些本土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心理,玩起了“东施效颦”的游戏。他们采取“国外镀金,回国赚钱”的策略。当“美国加州牛肉面”红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的时候,在美国的加州却找不到一家牛肉面馆;当达芬奇家具以意大利品牌的身份在中国卖出天价的时候,其华丽的外衣之下却是“made in china”。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国人对本土品牌不自信所造成的。
这种“东施效颦”的游戏其实并不好玩,也玩不起,因为他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是商家的形象和品牌。所以,本土品牌还是要修炼内功。中国的本土企业首先要树立品牌自信,同时加强监管力度,秉承先人的优良传统,保持工匠心,精益求精,用高标准来打造良好品牌形象。
几经折腾,我们发现:崇尚洋品牌的中国消费者也许会更相信洋品牌,因为他们觉得连洋品牌都会出问题,中国的品牌是不是更糟糕。每当我们经历一次品牌劫难之后,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反而会有一个提升。如今,肯德基依然门庭若市,味千拉面依然淡定营业。在“豆浆门”、“骨汤门”之后,带来的反而是洋品牌的继续升位。
当然,我们也要乐观地看到,在经历各种品牌乱象之后,中国消费者的品牌知识会更加丰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崛起,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未来,本土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提升品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