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银行趟出资本壮大路
内生动力日渐强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从2006年7月5日成功完成A+H股发行上市至今的5年,在中国银行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可能略显短暂,但恰恰是这5年使中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作用下迅速崛起,一跃成为资产总额超10万亿元、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的多功能大型银行集团。

  5年的飞跃并不是神话,它折射出包括中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强大的内生动力,也彰显着资本市场的神奇力量。伴随着“十二五”开局,中行正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百年征程的新跨越。

  

  内生能力是关键

  

  当年国有商业银行困难重重,一度被境外人士视为技术上濒临破产。而今,中行坐拥10万亿元“身家”,成为具有广泛国际认知度的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壮大之路令人惊叹。“对银行来说,壮大资本最重要的是增加银行内生的能力,也就是增加银行创造利润的能力。”对于这5年的资本壮大之路,中行行长李礼辉有着自己的思考。

  近年来,中行在紧紧抓住国内发展机遇的同时,大力构建海内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使海外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

  2010年末,中行海外机构总资产达到3516亿美元,比2005年末增长145%;海外经营性分支机构达到711个,海外机构的税前利润达283亿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海外机构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中行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7.13%,税后利润年均增长28.11%。

  从根本上说,银行必须不断提高盈利水平,有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支撑会增加对资本的保障,资本才能进一步持续发展。通过利润增加资本,构成了中行资本很重要的一部分。

  另据中行财务管理部总经理肖伟介绍,中行还采取适当降低分红比例等措施补充资本。“去年我们实现利润1000多亿元,40%进行分红,留存600亿元资金作为资本补充。”

  

  走资本节约型道路

  

  2010年,16家上市银行中14家完成融资,总共募集资金超过3413亿元,其中直接融资2763亿元,占A股市场融资额近三成。今年,货币政策趋紧,监管政策趋严,新资本协议实施在即,不少银行面对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备感压力,包括中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宣布再融资计划。

  中国经济发展较快,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需要较高的增度与之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靠银行本身的利润积累来支持业务发展还是不够的,所以,银行仍然需要向资本市场融通资金。

  年报显示,中行去年完成了1000亿元的融资计划,并发行了400亿元可转债。年末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2.58%和10.09%。今年5月,中行又发行了320亿元次级债券,以补充该行附属资本。

  向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既要注意选择好的融资窗口,也要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中行除了股本融资以外,还通过发行可转债、次级债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走资本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更好地、更充足地利用资本带来更多的收益。

  肖伟表示,中行融资符合当前的监管要求,也基于业务发展安排。“去年中行千亿元融资后,承诺不再进行股本性融资,今年我们进行了380亿元的融资是债券融资,资本补充基本上遵守承诺。”

  中行表示将把新巴塞尔协议Ⅱ和Ⅲ进行统筹安排,并已经在这方面做足了准备,具备条件来全面推行新资本协议。未来中行要走资本集约发展之路。

  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中行资本充足率是12.3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6%。

  

  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将是必然趋势,转型势在必行。近几年,中行注重资本约束、质量控制和效益考核,努力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中行将中小企业视为转型之路中调整客户结构、寻找新业务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扶持中小企业,中行北京分行在以快速处理为特点的“信贷工厂”业务模式基础上,针对科技型企业推出了“中关村金融服务模式”,在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压缩大企业信贷指标,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我们是科技型小企业,规模小、抵押物少,过去从银行贷不到钱,更别想从中行这种大银行贷款。”北京安科管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路民旭对此深有体会。

  “但2009年、2010年中行给我们贷款200万元和500万元,不到一周就到账了。贷款及时到位,公司的收益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路民旭说,对于公司想上市的打算,中行还将提供“投保贷”等服务,并从投资、融资、上市等方面予以指导。

  截至2011年5月末,中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贷款客户达到409户,贷款余额达到198.4亿元。

  与此同时,中行进一步增加非利息收入、尤其是中间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2006年至2010年,中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由19%提高到30%。

  中行表示,要继续加快转型步伐,由贷款为主驱动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来驱动,从资本消耗型的经营模式转变为资本节约型的经营模式,通过走集约化道路,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吴雨 苏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