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5、6月份,人民币理财产品又迎来了发行高潮,5月单月发行只数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高,6月底也迎来收益率的“小高峰”,但投资者在购买中需注意隐形投资期,精打细算三思而后行。
今年5月份,人民币理财产品继续延续今年前四个月发行“火爆”态势,单月发行只数创下了年内新高。据财汇数据统计,今年5月份,所有中外资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216只,环比增幅达到21%,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高。
事实上,今年理财产品的发行一路“爆棚”。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达到了3691只,同比增幅达107.71%;发行规模约计4.17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过2010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一半。
理财产品热销的背后,是银行资金压力陡增,这也成为银行大力发行理财产品的最大动力。银监会明确要求,各银行自6月1日起执行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银行日均存贷比考核的实行,今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或将出现更大增长。
“银行今年热衷发行理财产品,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留住储蓄客户,把存款留住。”某外资行的一位理财师表示。他同时指出,目前股市楼市行情均不乐观,很多投资者把闲散资金转移到银行账户申购理财产品,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故目前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也较大。
6月末再迎小高点
发行规模的扩大,并未带来整体收益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至少八成都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除了节假日发行的理财产品外,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未有太大增长。”交通银行理财师李吉告诉记者,目前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是取决于市场利率的整体水平,目前1年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概在5%-5.5%之间,整体收益率水平较前期并无太多变化。
“虽然实现日均存贷比考核容易,但一些银行的“半年考”压力仍大,6月末理财产品收益率再度提高。”前述外资行理财分析师表示,5月的端午小长假固定收益类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提高在预期之中,月末因素加上加息预期的增强,令理财产品成为了端午假期数日闲散资金较好的避风港。“而今年的6月末又迎来一个小高峰。”
细算“隐形投资期”
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中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加息通道下的主打产品,受到了大资金投资者的青睐。虽然目前理财产品出现了发行高潮,但理财师提醒,投资者要注意短期理财产品的“隐形投资期”。如某款理财期仅为14天的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但是销售期却有4天,如果早买,资金的使用效率就降低了,可是晚些购买的话可能面临售空情况。
目前,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对资金在“真空期”按活期利率计息,因此,理财分析师建议,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并非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就是好产品。从购买日期到实际计息日之间的天数,加上产品到期后资金到账的天数,才是投资者资金真正的使用期限。
(摘自《上海证券报》 王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