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指出,未来5年,武钢将加快“三个转变”:即经营由单纯生产型向市场质量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内陆发展向沿海、国外发展转变。
就连武钢人自己都难以相信武钢集团“十一五”发展的惊人速度:到2010年武钢集团钢产能高达4000万吨,为2004年的4.4倍,发展速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成功跻身于世界500强。
“十二五”,武钢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依然宏大:钢铁主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以上,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综合实力保持世界钢铁行业前列,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职工收入比“十一五”翻一番。但眼下,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进入微利时代、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已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瓶颈”。武钢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
调结构 提升钢铁主业盈利水平
近年来,钢铁行业成为中国“最不赚钱的工业”,销售利润率呈现连年下降的局面。寻求破解盈利水平下滑之策是眼下当务之急。
武钢是率先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企业,近几年来研制开发了新产品85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双高”产品比例由2004年的54%提高到82%以上,形成了以“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为重点的一批精品名牌,不仅使产品结构调整变为可能,而且使盈利品种不断增加。尤其是通过减产和停产工、槽钢和普碳钢等产品品种,为武钢扩大高端盈利产品种类赢得了空间。
国家名牌产品硅钢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武钢冷轧硅钢片年产能是2004年的4倍,其中取向硅钢是2004年的3.7倍。武钢冷轧硅钢产品结构由8个品种32个规格扩大到36个品种150个规格,品种、技术与规模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最具竞争力的硅钢研发和生产基地。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武钢研发的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打破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与国外垄断,成功应于长江三峡工程,为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做出了贡献。武钢硅钢还出口国外,赚取了外汇。
自主研发汽车板跨越三大台阶。武钢是国内唯一通过自主创新开发生产高级轿车用钢的钢铁企业。一是成功开发出成套轿车用钢板的生产技术,实现汽车整车全规格供料。二是形成规模。2004年武钢只能生产几百吨,2009年已有100余个牌号的汽车板产品具备对外供货条件,产销量达到100多万吨。三是实现高端突破。轿车面板产量突破8万吨,成功进入广州本田等中高端用户市场;2070mm超宽热镀锌汽车板填补国内超宽面板领域的空白。
据悉,在国内部分钢企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实现利润下降的情况下,武钢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实现利润上升。
辅业变产业 加快多元经济发展
“在做强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相关产业。”邓崎琳认为,发展相关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又是降低企业风险、支撑主业发展、实现效益目标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世界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
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已写进武钢“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按照武钢的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武钢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钢材深加工、国际贸易、矿产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物流服务等六大产业集群。
邓崎琳指出,“十一五”期间武钢主要是以一业为主,其他的叫辅业。现在,武钢将与钢铁有关的产业改称为相关产业,将其作为产业来做,它不仅为武钢保产,共存共发展,同时也是完全独立的产业,既服务于武钢还面向社会拓展,努力做到“养活自己、不断发展”,创造新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2008年,武钢相关产业产值占整体产值的21.67%。按照适度发展相关多元化战略,2009年,武钢在全面梳理现有非钢产业的同时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做大非钢产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对外投资,发展机电设备制造、环保与综合利用、煤化工与工业气体等产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相关产业集群。到2010年,武钢战略性相关多元产业初具规模,销售收入达863亿元,利润18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6.4倍和3.5倍。到2015年,武钢战略性相关多元产业具有强大竞争力,销售收入占集团合并收入的30%以上。
总经理说:
邓崎琳表示,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武钢将集中资金、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钢材深加工、国际贸易、矿石资源开发等优势相关产业,激活这些产业的发展动力,确保在一些产品或服务上培育出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主业的高效运转、高品质运营提供核心支撑。“经过未来5年的发展,武钢产值的30%将不再是钢铁。”邓崎琳说,“十二五”期间,武钢非钢产业的产值目标将达到1100亿元。 (中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