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广厦:给工人一个舒心的“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和谐企业是对社会全面负责的企业,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做大、做强、做精的可靠保证。

  □ 陈闪

  

  在一家和谐的企业中,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一种归属感;同时,在这里,员工能被激励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力量。那如何真正地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带着这一现实问题,记者在日前采访广厦建设集团杭州市第十人民医院项目部时,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关爱员工,点滴入手。

  

  土制洒水车“开”进工地

  

  说起建筑工地,相信很多人脑海中会出现尘土漫天飞舞的情景。可见扬尘是工地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记者在十院的工地上,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洒水车“开”进了工地,所到之处,地面上不再有飞扬的尘土,工人们不再是灰头土脸的模样。以往,为了降尘,工人们大多都会用一根皮管来洒水。项目经理蒋国范表示:皮管长度有限,洒水不够均匀。本来工地里洒水是为了降尘,但因为皮管出水不好控制,洒的水有的地方多,成了水坑,车子一过就会出现甩泥情况,有的地方少,降尘效果又没达到,结果既费力费水,效果又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后来,他们利用马路上的洒水车原理,找来一个废油桶,在桶底上开个洞,焊上一个打着一排小孔的铁管,再加一个开关,最后整个油桶架在手拉车上,这样一个简易而便捷的洒水车诞生了。如今,除下雨天外,这辆洒水车会不定时的来回穿梭于工地、通道等硬地面,是工人们用于降尘的好帮手。

  在降尘的问题上,项目部还想了很多办法。如为了减小散装水泥进料时产生的水泥扬尘,工地上对水泥桶的四面用彩钢板全封闭,把储罐上出气孔的布袋去掉,换上了PVC塑料管,另一端接进一个装洗洁精的大型水桶里。当开始进水泥时,水桶里就产生大量的皂泡使得储罐内空气顺利排出,水泥扬尘则被水与皂泡留住,沉与水桶里,除尘效果非常好。对于建筑垃圾扬尘,项目部会准备一部分垃圾袋,把各楼层清扫的垃圾装袋后,用货梯送至底层并及时运走。这样可以避免垃圾从楼层直接倒入下层,扬起灰尘的老大难问题。

  处理扬尘这些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了工程管理者们花了很多心思。在建设过程中,更是涉及到废气、噪声、光污染等很多硬件设施,项目部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每个宿舍配有空调

  

  走进工人们的生活区,最显目的是每个房间的窗户下独立的空调外挂机,这是特意为工人们配备的。工地的空调,在工人中午休息时间段和晚上统一打开。

  “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待遇,有个电风扇吹吹就已经不错啦。”来自四川的工人小张说。

  项目经理蒋国范很坦诚地告诉记者,有人说他们是有点“作秀”的味道。买台空调最便宜也要一两千,还要加上电费,加起来一年毛估也要支出十几万,对一个工地来说,实在没有必要。

  其实,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出于最基本的考虑:“工人们能在大热天的中午和晚上休息好,这不仅是他们‘享受’,也是对夏天安全生产的保障,休息好了,工作时不仅不容易中暑,而且更有劲,这些对工地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啊。”

  推开宿舍房门,几张上下铺的木板床占满了整个房间。屋内宽敞明亮,大部分工人的床上都已经垫上凉席。同时,在生活区,还配备好食堂、有线电视、洗衣房等基础设施,让这里的工人们生活更加舒心。

  不仅如此,项目部还积极组织“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来工地上演出,并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不断地丰富工人们业余生活。

  

  办起十佳农民工学校

  

  十几张桌椅整齐地排列、一块黑板悬挂在墙上,加上一张小小的讲桌……黑板上写着几个字“普法教育走进工地”,这是项目部的民工学校,这所学校最近刚被评为“杭州市十佳民工学校”。

  在这间7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里,墙面上贴满了“广厦民工学校章程”、“广厦民工学校管理制度”、“学员守则”等等。记者发现,这间教室的后墙上不仅有以前学校里搞活动的照片,而且还有学习计划,里面包含上课的时间、授课的内容、培训的对象以及主讲人等很多内容。学校的负责人何青钗说:“我们的民工学校都有统一的安排、统一的教材,主要是采用《广厦工民学校教材》。”

  记者看到,在每个月份的计划中,满满当当地不少于8个学时。记者于是问:“课程的安排会不会太满了,他们有时间吗?”何青钗说:“当然不会。我们课程的内容每次都是针对某个班组而安排的。我们的班组分木工班、钢筋班、架子班、油漆班等9个班。学员们根据实际情况,轮流上课,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按工种开办,提高该班组的技能水平,同时也不会过多的占用工人们的业余休息时间。”

  【相关链接】

  工人声音  

  王师傅是工地上一名泥工。他告诉记者,现在工地上大多粗、重、累的工作都被机械化所代替,这样一来,对人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他们都渴望提高自身素质。当初第一次上课时,如同坐砧板,浑身不自在。后来,慢慢发现课堂上教的内容,对自己的施工操作规范、技术、安全等有很大的帮助。如今,只要一有课,他就会拿着笔记本,早早地候在教室。“我们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见的东西、学的东西比较少,领导为我们做的这些,我们很知足。”王师傅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