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达 代玉
和当年那些怀揣散碎银两、单枪匹马闯荡天涯的浙商相比,杭州人吴雨霞的江湖故事里不仅找不出一丝传奇色彩,甚至可以说有些平铺直叙,仅一句话便可概括:2003年以上海中屿集团投资部总经理身份来渝,创建了目前重庆最大的民营股份制医院———重庆爱德华医院。
“我可能和大家想像中的浙商有些不一样,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浙商。”说话间,吴雨霞一直微微笑着,对自己的身份颇感自豪。
背靠“大树”来创业
有大量浙商入股的中屿集团是目前国内医疗投资领域的标杆企业,而吴雨霞所掌管的重庆爱德华医院,则是中屿在国内投资创办的第26家综合性医院。
“当初集团是打算在西部地区建一家旗舰级医院,并没有指定具体城市。”吴雨霞说。不过,身为投资项目负责人的她却很快发现了重庆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及在此抢滩登陆的价值——3000多万人口,每年人均医疗健康费用仅200元左右;民营医院虽数量众多,但规模、档次、技术力量却尚处初级阶段。在吴雨霞看来,作为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的医疗市场简直可以用商机无限来形容,而重庆市政府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所持的不亚于沿海城市的开明态度,更使她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2004年10月,吴雨霞在沙坪坝签下约2万平方米商业门面;次年7月,耗资1.2亿元的重庆爱德华医院开门营业,年轻的吴雨霞则从当初的投资代表“变身”为医院首位执行董事,完成了从浙籍白领到浙商的跨越。
破解难题有“娘家”
和几乎所有的创业故事一样,有中屿“撑腰”的吴雨霞和她的爱德华医院,虽然没有遭遇太多惊涛骇浪,但也绝非一帆风顺。吴雨霞说,她在重庆前前后后遇到的3次难事,件件都和经营场地有关。
吴雨霞印象最深的是始于2005年底的一次地产拍卖。由于所租经营场地业主意外变更,已经开张5个月的爱德华医院,竟然不得不从头开始,吴雨霞为保住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四处奔走。这时候,重庆市浙江商会向爱德华医院伸出了援助之手。
2006年2月25日,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前往重庆市浙江商会走访,吴雨霞在商会的安排下,向汪洋汇报了爱德华医院遭遇的难题。在认真听取详细情况后,汪洋当即委托市委秘书长范照兵妥善处理。当天下午,沙坪坝区区委、区政府及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专门召开紧急会议磋商解决方案,并促成纠纷双方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1个月后,这场经营场地纠纷不仅顺利得到解决,爱德华还因此多出了一层楼的经营面积。
“如果没有浙江商会的帮助,我就不可能有机会向市领导反映情况,爱德华医院就不会得到这样一个较圆满的结果。”说起浙江商会这个“浙商自己的团队”,吴雨霞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细分市场争第一
届时,摆脱了经营场地问题的羁绊,吴雨霞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爱德华医院的日常管理和市场开拓上。在她看来,这家医院完全有实力在几年内成为重庆民营医院第一品牌,但在此之前,还得先解决两个问题。
吴雨霞承认,目前国内医疗服务机构水平的参差不齐,尤其是社会上关于民营医院技术水平、医疗质量的种种议论,使爱德华医院在诞生之初便被归入“怀疑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虽然实力、管理都没问题,但是来得晚了些。”此外,爱德华医院所在的沙坪坝区,汇聚了西南医院、新桥医院、沙坪坝区人民医院等名牌、老牌医院,要想在它们的势力范围内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显然也不是件易事。
“对民营医院来说,有个好的口碑比什么都重要。”吴雨霞为爱德华医院选择的路线是:突出自己在某些医疗科目上的优势,以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服务,满足城市中、高收入者的需求。“我们不会去和大医院比谁的规模大、谁的科室多,也不会去和中、小医院比谁的价格低”,她说,“医院除了医疗,更应该有服务,后一点正是目前重庆医疗市场的一个空白。”
吴雨霞深信,未来的重庆医疗服务市场,将是一个以“小而精”为主流的逐渐细化的市场,民营医院既然难以在规模上和公立医院一较短长,就应该找到并走向差异化发展道路。“对如今的爱德华医院来说,最大的差异化,就是让来这里的人们觉得看病也是一种享受。”